堯、舜、禹是怎樣讓位的?
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中出現了堯、舜、禹三個傑出的領袖,據我國古代文獻所記載的情況來看,那個時期正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階段,亦相當於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堯、舜正處於父係氏族公社時期,私有財產與奴隸現象早已發生。堯、舜時期,國家也正在形成。因此,在我們所知道的這種原始軍事民主製度的“禪讓”中,還是充滿了鬥爭。
堯、號陶唐氏,黃帝的五世孫,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後,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湯,夏天披粗麻衣,冬天隻加塊鹿皮禦寒。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70年後,年紀老了,在部落聯盟議事會上提出繼承人的人選問題,有人推薦其子丹朱繼位,堯不同意。最後大家都推舉舜。堯也覺得舜很有才幹,決定考驗考驗他。於是,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去勞動,舜在勞動中表現很出色,對父母又很孝順,舜的名字便響亮傳開了,三年後堯滿意地將帝位禪讓給舜。舜年老時,禹是被選定的繼承人,也曾長期協助舜處理事務。舜死後,禹也是如舜讓堯子一樣而讓位於舜的兒子商均。但各部落不同意商均繼承,這時禹才出來踐位。
堯舜“禪讓”的曆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製度。
到禹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繼承人還是推舉的,先是選定皋陶,皋陶先禹而死,後又選定伯益,伯益是個很能幹的人,又善出主意,想辦法,但是禹卻不給伯益實際鍛煉以樹立自己威信的機會。暗中卻培植兒子啟的勢力,禹死後,禹的兒子啟殺了伯益奪去了帝位,建立了夏朝。這樣就結束了選賢舉能的“禪讓”製,進入了世襲王權“家天下”的階級社會。夏原為夏後氏,有扈氏等十幾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的名稱,後變成中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的代號了。
“甲骨文”和“青銅器”都是怎樣出現的?
在安陽“殷墟”遺址曾發掘出10萬餘片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甲骨”是指烏龜背甲和腹甲,牛的肩胛骨和肋骨)。這些文字稱“甲骨文”。商朝的統治者很迷信,做事之前都要占卜,看看是凶是吉。他們把占卜的原因、結果和以後應驗的情況用文字刻在甲骨上,由於記錄內容多為占卜的情況,所以“甲骨文”又稱卜辭。“甲骨文”是1899年(清光緒25年)在“殷墟”開始發現的,經考古學家整理研究,就目前知道的甲骨文單字已有近5000個,能夠認識的卻不到一半。甲骨文記錄在一塊甲骨上,少者隻有幾字,多者達百餘字,它是漢字的祖先,漢字是由它們演變而成的。甲骨文實際上是商朝貴族的檔案。主要是對祭祀、征伐、田獵、疾病、農業、豐歉、天氣等占卜詢問鬼神的記錄,是研究商史極為寶貴的文字資料。
在商朝,手工業發展很快,技術很高,青銅的冶煉、鑄造、陶石、玉器的製作等手工業已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有規模較大的作坊進行生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業部門是青銅製造業。
在手工作坊裏,奴隸們冒著1000℃的高溫,把銅、錫和鉛放在一起冶煉青銅,再把青銅液灌注在雕有花紋的陶範裏,製造出種類繁多的青銅器,有日常生活用品,祭祀用的祭器,生產工具和兵器。器物形製很精巧,花紋清晰美觀,達到了我國古代青銅工藝製品的高峰。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司母”大方(祭器),方鼎重875千克,連耳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它形製雄偉、花紋秀麗,不僅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而且是世界青銅文化所僅見的。鑄造這樣大的方鼎,需要二三百人以上的集體操作,以及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術,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