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七)(3 / 3)

地貌及水源對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關係相當密切。很顯然,建在平原要比山地更方便,因此,我國古都多位於大平原和沿海沿河的中原地帶,如西安、南京、北京、開封等。這不僅是因為在這裏設城地勢平坦,建築道路容易,對外聯係便利,而且水源充足,並有較廣闊的腹地。

此外,自然資源對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同樣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雲南個舊市的興起與錫礦資源有關;江西景德鎮的繁榮與附近有適宜製造磁器的白堊質粘土有聯係;安徽馬鞍山市的飛速發展是由於附近有豐富的鐵礦。但也應當指出,自然條件或自然資源僅僅為某種生產提供了可能性,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仍需要通過社會經濟條件才能實現。總之,在城鎮形成發展過程中,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所產生的作用是多方麵的,評價其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時,必須加以綜合分析。

八、人類和環境

人類活動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首先深刻地表現在人類的生產和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界,離不開土地、空氣、水和動植物。人類在漫長而艱苦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而這個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種限度,人就難以繼續生存和發展。

人類受製於環境,同時又給環境以巨大的影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人類極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願來改造環境,但環境亦給予相應的反響,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基本上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對環境施加積極的建設性影響,提高環境質量,創造新的更適宜於人類生活的人工生態係統;另一方麵是消極的破壞性影響,例如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造成的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以及對環境的汙染和資源破壞。

現代人類的生產活動是非常廣泛和多樣性的,如采礦業、工業、農業等等對環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人類不僅是自發地影響環境和通過自己的生產活動產生的派生效應來影響周圍環境,而且能在生產活動中根椐環境的特性進行有意識的改進,按照自己的要求來改善環境,如處女地的開墾和耕種地的形成,地壤的改良,水資源的再分配,等等。

但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必須遵循以下規則:①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同環境的容量相適應;②人類必須從自然環境的整體出發進行利用和改造;③人類改造自然活動必須順應自然環境演化的規律;④人類有目的地影響周圍環境的範圍和形式。

我國目前麵臨的環境問題是什麼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強,而我國的土地資源形勢嚴峻,雖然我國領土麵積占世界第3位,但耕地僅占世界耕地麵積的7%,卻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國人均耕地隻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3,隻相當於印度人均耕地的31%,巴西的14.4%,日本的34.8%,美國的0.5%。而我國由於人口增長,我國被占用的耕地麵積與日俱增。現在我國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已跌落到曆史最低點,遠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而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國應該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否則,下世紀初,我國將麵臨嚴重的糧食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50多個國家之一,雖然水資源總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卻居世界第88位,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據統計,在我國的城市裏,有一半以上城市的用水嚴重緊張,不少農村用水也同樣緊張,特別是華北地區。同時,我國的江湖有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更加劇了用水緊張問題。我們應全民動員,珍惜每一滴水,防止水汙染。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草場也隻及世界人均草場的39%。植被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近代對植被資源利用不合理,導致森林草原麵積不斷縮小,又加上我國人口驟增,我國的森林草原已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很多城市都處在空氣汙染和垃圾堆的重重包圍之中。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氣汙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加劇了我國人民呼吸道疾病的發展,而且對我國農作物、桑蠶、水果和畜牧業等也構成危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我國麵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現在我國的自然災害頻度有增加的趨勢,受災麵積與成災麵積不斷擴大,60年代大於50年代,70年代大於60年代,80年代又大於70年代,1991年出現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1994年也是罕見的旱情。

我們應該為了人類的生存,為了美好的未來,世界各國乃至全人類,必須攜起手來,共同擔救不堪重負的地球,並采取切實的行動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