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中國地理(六)(3 / 3)

食品工業是發展曆史最悠久的工業部門,構成門類複雜,地域廣泛,分布普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改善的要求,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預示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方興未艾。

食品工業組成比較複雜,主要包括有糧、油、煙、糖、茶、酒和肉類、水產、禽蛋、乳類、瓜蔬等的加工製品及食鹽、食用香料等二十多個行業,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工業部門,食品工業的特點是:①原料來源極為廣泛,到處可以發展;②產品需求極其普遍,到處需要發展;③生產原料直接依附於農副業產品的生產發展,並受到它強烈的地域性與季節性的深刻影響,而具有顯著的地區差異性;④生產規模一般多屬於帶有傳統性的地方型中小企業,隻有中心城市才形成較大規模的食品企業或生產中心,投資較少,見效快,易於發展,而且不少產品也很有出口意義;⑤產品質量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改善。

由此可見,食品工業布局需考慮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應以投入產出考慮問題。首先必須考慮周圍地區農產商品的發展水平,估量可能提供的原料優勢,再從遠近地區消費密度(主要考慮人口密度)和交通運輸條件對產品銷路的影響,以考慮食品工業區位作原料趨向性或消費趨向性的選擇。如製糖、製鹽、製茶、榨油、果酒、罐頭、乳製品和魚類加工等,由於原料量大而又笨重,或易於變質,不宜遠送, 應接近原料地設廠加工生產;而麵粉、糕點、啤酒等加工生產,一般不失重,有的甚至增重,而產品銷售量大,有的易於變質失鮮,也不宜遠送,則應布局在消費區及市場中心;介於上述兩類之間的如肉類等加工業,其布局受運輸因素影響不明顯,則安排近原料地或消費地均可。

我國造紙工業布局具有什麼特點

造紙工業的發展,紙張產量和消費量,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一國人民的文化水平及其物質基礎。目前,造紙工業常用的原料有木材、蘆葦、甘蔗渣、稻麥秸、龍須草等,此外,還按需要使用一部分棉、麻、破布、樹枝皮和回收的廢紙等。

木材是造紙的主要原料之一,它適合於製造各種高級印刷紙及工業用紙等。國外一些森林資源豐富、森林工業發達的國家,木漿造紙工業都很發達,如加拿大。

草類纖維原料資源十分豐富多樣,而且分布極為廣泛,是重要的造紙原料和來源,特別是那些少林缺林國家,除進口一定數量木漿外,則主要使用當地各種草漿造紙。

我國各省、市、區在充分利用本地原料資源的基礎上,建立了不同規模、不同特點的造紙工業。

東北地區:是我國造紙工業最為集中的地區,以木材和蘆葦兩大資源為基礎,產量占全國的1/4。具有資源豐富、產量大、大中型企業多的特點,是我國新聞紙的主要產地,約占全國1/2。其中以遼寧為最重要,吉林居全國第二位。遼寧省以蘆葦為主要原料,有沈陽、營口、金縣和丹東等大型造紙廠。吉林省以木材為原料,吉林石壩和開山屯是我國最主要的新聞紙生產基地。黑龍江省也是以木材為原料,建有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大型造紙廠,而且還生產紙漿支援華東等地。

華東地區:原料資源豐富多樣,是我國紙張生產產量最多的地區,約占全國的30%。上海是全國重要的紙張生產中心,也是高級文化用紙生產基地,但紙漿則來自外地。山東省紙張生產占全國第三位,但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福建竹木資源豐富,是華東新聞紙的主要產地,南平和福州是大型造紙廠所在。安徽涇縣是全國最大的“萱紙”產地。此外,江蘇鎮江、浙江杭州和嘉興、江西南昌、安徽蕪湖等,也都建有大型造紙企業。

中南地區:造紙工業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其中以廣東為主,是南方新聞紙主要產地。南寧、嶽陽、柳州和漢陽等地都擁有大型造紙廠。

華北地區:以蘆葦為主要原料,天津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造紙中心。此外,北京、保定、宣化、太原、赤峰等地都有大型造紙廠。

西南地區:以竹葦為原料,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大型紙廠分布在重慶、宜賓、青城、東山等地。

西北地區:原料和水源條件較差,造紙工業基礎薄弱。產量以陝西較多,遠不能滿足區內需要。

世界大工業帶的分布是怎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的加工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也使原有的工業地帶得以擴展和充實,已逐步形成世界性的大工業地帶。地域分布十分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緯40°~50°之間的溫帶地區。呈東西向不連續的帶狀分布。主要有:

西歐工業地帶:位於歐洲西部包括英國、法國的東部和北部、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和意大利北部,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的南部。這裏是世界工業化最早地區,現代化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以重工業、化學工業為中心的綜合性工業區,其中以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核能、航空、汽車、化工等部門最為重要,鋼鐵、機床、汽車、船舶、電力等產量居世界前列。

北美工業地帶:以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為中心。興起與形成晚於西歐,於19世紀後逐漸形成。在短時間內已超過西歐,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地帶。此帶工業部門結構以重工業為主,同時輕工業也很發達。部門齊全多樣,係統完整,尖端技術和高科技工業居世界領先地位。大致包括美國新英格蘭,以波士頓為中心工業區,以紐約為中心向南經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太平洋沿岸中部工業區,美國五大湖沿岸工業區,加拿大南部,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中心工業區。

東歐工業地帶:主要包括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烏克蘭頓涅茨—第聶伯河沿岸工業區,捷克和斯洛伐克、波蘭等。俄羅斯和烏克蘭工業區資源豐富,基礎工業實力雄厚,成為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地帶,其中燃料動力、鋼鐵、機械、化學等部門是主要支柱,二次大戰後,新興工業電子、宇航、原子能等得到發展。輕工業相對發展遲緩,屬資源型的重工業地帶。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分布在日本,以東京灣東側的鹿島開始,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直達九州北部,長達1000千米,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和北九州五大工業地帶及其連結地帶,共16個縣,是以重工業和化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地帶。汽車、鋼鐵、煉油、造船工業發達。近年來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迅速。屬依靠進口原、燃料的加工貿易型,多布局在海運發達的港口,是世界著名的臨海工業地帶。

中國東部沿海工業帶:包括中國東部沿海各省市,集中了中國的主要工業區,形成自北向南連續分布的工業地帶。其中主要有滬寧杭工業區、京津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山東半島工業區、珠江三角州工業區和經濟特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