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開墾宜農荒地,由於在陡坡開荒,毀林開荒,沙地開荒,圍海填湖造田,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破壞了草原、森林、水域,使環境惡化,同時造成農、林、牧、漁之間的矛盾。我國人多地少,合理開發宜農荒地資源非常必要,但在開發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製定農墾法規,禁止濫墾土地。合理開發利用荒地資源,既要調動全民和集體兩種積極性,又要加強土地資源的統一管理,製定墾荒的法規,防止濫墾、濫用,避免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再現。
2.要查清宜農荒地資源,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分析,確定宜農荒地的選定標準和開墾條件,避免因考慮單一因素而輕率開墾帶來的危害。
3.正確處理土地開發與自然保護的關係。合理開發利用荒地,必須遵循因地製宜,農林牧並重的原則,對資源、生態、技術等進行綜合考慮,建立起新的生態係統,以利於保護自然資源,提高土地生產率。
4.對新墾荒地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立足於集約化經營,克服廣種薄收,掠奪式經營的傾向。要把用地與養地結合起來,使新墾土地愈種肥力愈高,達到穩定高產。
5.要統一規劃,合理用地。我國大部分荒地資源都具有多宜性特點,其開發必須以一業為主,農林牧綜合發展,隻有這樣才能合理地利用土地,使土地利用構成達到合理化,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
我國草場資源有什麼特點
草場資源是牧區發展畜牧業的基礎。我國天然草場約47.9億畝,居世界第三位,我國天然草原和草地的主要特點是:
1.天然草場主要分布於海拔1000~5000米之間的高原和山地,草原利用有明顯的季節性,冬春枯草期長、夏秋青草期短,從而引起冬春牧草缺乏,導致牧畜冬疲、春乏,影響牧業穩定發展。因此,必須大搞草原建設,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條件,擺脫靠天養畜的狀況。
2.草場產草量存在著地區差異。我國草場資源分布不平衡,不同地區的草場產量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據測定,東北西部、內蒙古東部草甸草原每畝產草量(幹草)80~150千克。並且豐年和歉年變化很大,在靠天養畜的條件下,產草量的變化必然導致牧業生產發展的不穩定,這就要求我們迅速改造天然草場,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草場,以促使牧業生產的發展。
3.草原類型繁多,草場營養物質多樣,但季節變化大。由於我國自然條件多樣化,使我國草原類型也多樣化,從東北向西南按水平分,大致可分為森林草甸、森林草原、幹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等地帶,各草原帶的草場營養物質有明顯的差異,給牧區因地製宜合理飼養各種牲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天然牧草的營養成分隨季節不同,變化很大,冬季枯草期1千克幹草中所含可消化營養總量,比開花結果期和營養期低好幾倍,所以應該加強草場基本建設,生產充足優良的飼草料,彌補天然草量的不足和營養的不平衡,是解除牲畜春乏,向著穩定、優產、高產發展的根本途徑。
4.天然草場的載畜能力地區差別大。我國草場分冷季牧場和暖季牧場(也就是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冷季牧場的載畜能力比暖季牧場低得多。在同一季節裏,各草場的載畜能力也有很大差別,這對牧業生產是十分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