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現代文獻類型(2)(1 / 3)

圖書館界過去重視期刊界定,對期刊特征描述很細,與工作中需要分庫收藏、另設目錄有很大關係。在自動化條件下,分庫收藏、另設目錄的意義不大,因此期刊界定目前主要剩下認識的價值。

期刊按其反映的內容,大致可以劃分為學術性期刊、時政性期刊、行業性期刊、資料性期刊、檢索性期刊、報導性期刊、評述性期刊、通俗性期刊和文藝性期刊等。

期刊在發展科技、傳遞情報、反映時局、普及文化、交流思想認識和提高民族素養等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對人們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成果、新進展,報導得比較及時、連續、客觀和集中。又包含兩次文獻和三次文獻,便於查檢、比較和引用。不但是完整記錄人類文明軌跡的檔案,也是聯係和培養各方麵人才的陣地。因此,期刊受到社會普遍重視。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圖書館中,期刊收藏數量已超過圖書。在我國一些科研和大學圖書館,購置期刊的費用目前也超過了圖書。期刊在圖書館文獻體係中的地位呈現上升趨勢。

報紙是一種與期刊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連續出版物。它出版周期更短,報導速度更快,版麵較大,以對折的散頁裝幀形式出現,以大量新聞導語、版式位置和字體變化來突出報導重點,非常便於人們按重要程度來獲取掌握有關信息,是擁有廣泛讀者的一種文獻類型。

電子報刊將在第三節中敘述。

二、連續出版物的標準化措施

(一)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縮寫ISSN),1975年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以《美國國家標準識別號:連續出版物》為基礎製訂,目前由設在巴黎的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係統(International Serials Date System,縮寫ISDS)國際中心統一管理。該中心將號碼分配給各個ISDS國家中心或地區中心,再由國家中心或地區中心分配給向這些中心注冊的連續出版物。中國的ISSN由1986年成立的ISDS中國國家中心(設在國家圖書館)負責分配。

ISSN由8位數字組成,前冠“ISSN”字樣,前後兩個4位數之間用連字符隔開。如ISSN 1000-1042。ISSN的最後1位數字為校驗號,該號的算法與ISBN基本相同,隻是加權因子為8-2。

ISSN隻用於識別某一特定題名的連續出版物,並不表示出版國別或語種,也不表示學科類別。當一連續出版物更改題名時,ISSN即隨之變動。

(二)國際連續出版物商品編碼

國際連續出版物商品編碼,是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係統(ISDS)的國際中心與IANA商定建立的。它也由主碼和附碼組成。主碼13位數字,構成為:商品號(977)+連續出版物品種號(ISSN前7位數字)+連續出版物條形碼齡次號(2位數)+IAN校驗碼(1位數)。附碼2位數,由刊期組成。

連續出版物條形碼的齡次號,指該連續出版物從申請條形碼算起,到目前的“年齡”。申請當年為00“歲”,第二年為01“歲”,依次類推,最大可取值99,即可用100年。

校驗碼計算公式:C13=10-MOD[(C1+C3+…+C11)+(C2+C4+…+C12)×3,10]。式中MOD為以10為模數的求餘函數,商品編碼C1、C2、…C13分別為第1位數到第13位數。

(第三節)特種文獻資料

特種文獻指出版形式比較特殊的科技文獻資料。它介於書刊之間,似書非書,似刊非刊,內容廣泛新穎,類型複雜多樣,從不同角度反映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最新成果和發展動向,對生產和科研有重要參考價值。但它出版無規律,大多不公開發行,比較難收集。一般認為特種文獻資料有以下8種:

一、科技報告

科技報告又稱研究報告或技術報告,大量出現於上世紀40年代以後,是科技人員承擔某一課題時撰寫的階段報告、成果報告和總結報告。它包括大量的調研報告、實驗數據、技術劄記和譯文、備忘錄、研究成果等,因此是國內外科技情報的重要來源之一。

科技報告的內容具體專深,有基礎理論研究,也有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究,往往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專業的科技水平,許多最新科研成果和尖端學科的研究資料,都首先反映在科技報告中。科技報告一般隻在同類性質的機構中交流,有的先作為密級資料,僅供內部使用,解密後則可能公開發行。

科技報告每份都連續編號,並冠以固定的總名稱,形如“某機構報告”。每份報告為一專題材料,自成一冊。每冊篇幅長短不一,出版不定期,裝幀簡單、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