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師文明概述(1)(1 / 2)

內容精粹

文明教師標準

一、尊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服從學校組織領導,服從工作分配,尊守考勤製度

三、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執行學校教學計劃,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四、積極參加政治和業務學習。

五、安教、樂教、善教,教師之間團結工作。

六、熱愛、尊重了解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七、衣服整潔,儀表端正,板書工整、美觀,使用普通話教學。

文明

一、文明的含義

(一)文明的含義

文明是與野蠻相對的,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時也是社會開化和進步的一種標誌。不同的時代賦予了文明這個概念不同的含義。在我國古漢語中,“文明”一詞早已出現,如《易·乾文言·九二》中就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之語,《尚書·舜典》中也有“壑哲文明”的提法。我國古籍中所提及的文明都具有文采、文藻、文雅、開明、明智的含義,和我們今天所說的文明的內涵是不同的。

西方拉丁語中也有“文明”一詞,即“Civilis”。它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作為某一特定社會成員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質和修養;二是指對社會成員有益的教育和影響。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文明”一詞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被廣泛地使用起來。法國啟蒙運動時的思想家孟德斯鳩、盧梭等人認為文明是指民主、自由和平等,是與君主專製、封建等級製度、貴族特權相對立的。美國的人類學家摩爾根在其所著的《古代社會》一書中提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即蒙昧時期、野蠻時期、文明時期,認為文明時期是繼蒙昧時期和野蠻時期之後的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發展階段。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如傅立葉就把整個人類社會劃分為蒙昧、宗法、野蠻、文明四個階段,用文明指代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本主義時期。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詮釋了文明的含義。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是整個社會生活和社會麵貌變化的體現和反映,是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文明是在人類能夠用文字記載自己的曆史以後才開始的,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家庭、私有製的出現,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形成而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麵的一切成果時也常常使用“文明”一詞。這時所說的“文明”是與“文化”的含義相近的。

《辭海》中對文明的釋義有三項:一是猶言文化,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二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三是光明,有文采。在現代漢語中,文明一般用來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可理解為:一是指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時代,與蒙昧時代、野蠻時代相對立;二是指人或社會教化、開化的結果;三是指健康、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方式與風尚。

(二)文明的分類

一般來說,從內容上看,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麵。

物質文明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方麵的成果,是人類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和保存的所有物質成果。

物質文明主要體現在勞動工具和勞動技術的改進,生產的發展和人的生活的提高。一定的物質文明總是與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相聯係的,是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現實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人類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越強,受自然條件的束縛越小,對自然的依賴性越低,就表明人類的物質文明程度越高,換言之,人類社會距離野蠻、愚昧的狀態就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