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在國內盛行已有六年多的時間,吸引了眾多普通民眾的目光,廣受新聞傳播學界與業界的關注。電視民生新聞的源頭可以追索到1993年《東方時空》的開播,其《生活空間》子欄目提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號,其中所包含的平民意識和反映真情實感的基本內涵,無疑具有關注民生的價值取向。《東方時空》可以看作是中國電視新聞媒介回歸新聞本源、回歸平民化的開始,而電視新聞媒介大規模、大麵積實踐民生新聞則是2002年以後的事。2002年1月,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城市頻道開播一檔地方新聞欄目——《南京零距離》,隨後,全國各省市雨後春筍般興辦了許多類似的電視新聞節目,標誌著電視民生新聞真正開始大規模興盛。
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與興盛,是政治民生化、媒介市場化、傳播平民化的時代產物,是地方電視新聞媒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突圍與自我發展的重大舉措。它不僅給地方電視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品牌價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種以平民化為導向,以記錄百姓生存狀態、現實需求、話語空間為主體內容,以人本化、接近性、互動性為傳播策略,以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為基本準則的新聞傳播範式。電視民生新聞以獨特的傳播理念和價值取向,在內容生產、播報方式、服務性、話語平台及輿論監督等方麵的大膽嚐試,培育出一種新聞媒介與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關係,為現階段我國電視新聞改革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
與此同時,我們應當看到,電視民生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市場利益與媒介倫理因素的影響,造成一些有礙自身發展、不利於社會和諧的不良傾向,消解了傳統新聞的道德原則與立場。一些民生新聞在節目內容與形式上趨於膚淺、瑣碎、庸俗與同質化,而以收視率為導向的片麵作法又弱化了新聞媒介對社會公眾的話語倡導功能,強化了對受眾的迎合與誤導,出現了低俗化和娛樂化的現象,其結果勢必導致收視率、關注度與品牌影響力的下降,這是不利於電視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的。
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告訴我們,單純以形式吸引受眾的電視新聞節目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而缺少內容上的創新與深度,同樣不會有長足的發展。電視民生新聞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繁榮,獲取了一定的注意力資源之後,必然麵臨從內容、結構到形式的轉型。因此,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現階段電視新聞媒介必須麵對的一大關鍵問題,也是新聞傳播學術界十分關注的一大話題。侯迎忠博士的這部專著,便是其中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侯迎忠就已經開始關注民生新聞問題,並注意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對民生新聞這一新的傳播樣態進行思考,采用多種研究方法探討民生新聞的產生、興盛、繁榮、問題與走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書是由他的博士論文完善而成,也是我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聞傳媒發展與建構和諧社會關係研究”(項目編號:05JZD002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