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比句是表示程度逐次遞加或遞減的比較句,也有人稱為漸進比較句或倚變句,它是一種特殊的差比,表示多個事物的逐次比較,而程度逐次加深或減輕。
一、“一PR似一P”式
本書用例如:
(1)若是就他地位說時,理會得一件,便是一件,庶幾漸漸長進,一日強似一日,一年強似一年。(《朱》卷三十二)
(2)初尋得個動靜意思,其樂甚乖,然卻一日舊似一日。(《朱》卷一百四)
(3)此段自“衣錦尚”,“然日章”,漸漸收斂到後麵,一段密似一段,直到聖而不可知處,曰:“無聲無臭,至矣!”(《朱》卷六十四)
(4)此五者一節輕似一節。(《朱》卷六十)
(5)格物者,知之始也;誠意者,行之始也。意誠則心正,自此去,一節易似一節。(《朱》卷十五)
(6)下達者隻因這分毫有差,便一日昏蔽似一日。如人入爛泥中行相似,隻見一步深似一步,便渾身陷沒,不能得出也。君子之學既無所差,則工夫日進,日見高明,便一日高似一日也。(《朱》卷四十四)
(7)意是始,我是終,必、固在中間,亦是一節重似一節也。(《朱》卷三十六)
(8)《中庸》後麵愈說得向裏來,凡八引《詩》,一步退似一步,都用那般“不言、不動、不顯、不大”底字,直說到“無聲無臭”則至矣。(《朱》卷六十四)
(9)“君子上達”,一日長進似一日;“小人下達”,一日沉淪似一日。(《朱》卷四十四)
(10)蓋此個道理問也問不盡,說也說不盡,頭緒盡多,須是自去看。看來看去,則自然一日深似一日,一日分曉似一日,一日簡易似一日,隻是要熟。(《朱》卷一百一十三)
此類例句表示遞進漸變比較意義。指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呈動態的梯級漸變性,有時間先後順序之分。
以上例句用“似”表示比較詞,例(1)至例(7)比較結果為形容詞“強”“舊”“密”“輕”“易”“深”“高”“重”“昏蔽”“簡易”等,其餘例句比較結果為動詞“退”“沉淪”“長進”“分曉”。
能做比較點(P)的詞語有:時間名詞“日”;普通名詞“段”“節”“步”“句”等。
該句式應為近代漢語新出現的比較句式,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應用:
(11)你若是人,我叫你一聲,你應我一聲高似一聲;若是鬼嗬,一聲低似一聲。(《全元雜劇·王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12)兩人不伏輸,狠將注頭亂推,要博轉來,一注大似一注。(《二刻拍案驚奇》卷八)
(13)老者戰兢兢的道:“好,好,好!一個醜似一個的和尚!”(《西遊記》第二十回)
(14)他這房子一層高似一層,竟是隨山勢蓋的。(《七俠五義》第五十三回)
(15)外國人從此知道中國人不護衛自己百姓的,便一天苛似一天起來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
二、“一PR如一P”式
表示比較結果(R)的詞語有“易”“難”“止”“親切”“淡”“大”“小”“深”等,例如:
(1)格物是夢覺關。格得來是覺,格不得隻是夢。誠意是善惡關。誠得來是善,誠不得隻是惡。過得此二關,上麵工夫卻一節易如一節了。(《朱》卷十五)
(2)後來一番難如一番。今日有人做亦得,隻是又較難些子!(《朱》卷一百一)
(3)若隻見道理如此,便要受用去,則一日止如一日,一年止如一年,不會長進。(《朱》卷一百二十)
(4)問知止至能得。曰:“如人飲酒,終日隻是吃酒。但酒力到時,一杯深如一杯。”(《朱》卷十四)
(5)顏子為是先見得這個物事了,自高堅前後做得那卓爾處,一節親切如一節了。(《朱》卷三十六)
(6)圓覺前數迭稍可看,後麵一段淡如一段去,末後二十五定輪與夫誓語,可笑。(《朱》卷一百二十六)
(7)致知、誠意兩節若打得透時,已自是個好人。其他事一節大如一節,病敗一節小如一節。(《朱》卷十五)
(8)自此而下,雖一節深如一節,卻易理會。(《朱》卷六十一)
能做比較點(P)的詞語有:時間名詞“日、年”;普通名詞“節、杯、段”;動量名詞“番”。
該式應為近代漢語新出現的比較句式,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應用:
(9)臣蒙聖慈擢處相位,不能悉心奉職。鄭覃雲“三年之後,一年不如一年”,臣之罪也。(《舊唐書》卷一七六)
(10)王爺看他所作文課,一篇強如一篇,心中甚喜。(《今古奇觀》卷五)
(11)但不知偷關過的,可要抽一半入官?罷罷,他已一日不如一日,前恨一筆勾銷。(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八回)
(12)張山在轅門觀看,見岐周多少門人,祭無窮法寶,一個勝如一個。(《封神演義》第六十四回)
(13)白五爺抖擻精神,左一拳,右一腳,一步緊如一步。(《七俠五義》第七十八回)
(14)後來的子孫,一代不如一代,起初是賣田,後來賣房產,賣桌椅東西,賣衣服首飾,鬧的家人仆婦也用不起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
三、“一PR於一P”式
(1)其憂慮之意,蓋一章切於一章也。(《朱》卷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