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序(1 / 2)

李懷亮

經過28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製造業總量居世界第四位。然而,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來說,在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必須獲得文化的滋養。經濟的發展必須植根於文化的影響力之中,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綜合國力中,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是物質基礎,但一切經濟和軍事手段最終必須通過人的掌握運用才能發揮作用,而人是受到政治、文化因素深刻影響的社會主體。在綜合國力中,文化的功能在於通過對人的塑造來增強或者渙散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從而最終影響綜合國力的實現。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參加世界範圍內的大對話、大交流、大競爭、大角逐。而文化貿易在這種大競爭和大角逐中,今後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到來,包括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娛樂、電影等在內的文化產業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1980年至199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遊戲及體育用品的年貿易額從950億美元激增至3880億美元。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多媒體、軟件和其他版權產品的貿易。美國文化產品的出口收入已經占到了其外貿總收入的38%。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文化已經成為重要的消費領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必然會依托和帶動相關的產業,如視聽業的發展就會帶動新的電視設備、音響設備、傳輸設備等的研製和生產,從而使產業間的關係形成良性循環。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間的相互滲透,會給其他的產業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幫助和促進其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形成優勢品牌,從而給其他產業帶來巨大的文化附加值。

當今世界,國際文化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市場結構是極不平衡的。隨著新的數字技術的發展及國家、地區和國際性的政策調整,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世界範圍內的文化產業結構迅速重新調整,全球性壟斷寡頭已經形成。時代華納、迪士尼集團等幾個超大型綜合媒體公司越來越多地控製著全球文化產品消費市場的份額。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文化及文化產業正麵臨著國際競爭的挑戰。文化貿易構成了當今各國文化競爭的一個新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的較量,將會直接影響到各國文化建設的全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迫切需要發展壯大自己的文化產業,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大量出口,來向全世界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念,樹立自己國家的文化形象,為更多的中國商品走向世界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