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頭箸,讀“蝕(xig,陽入聲)投(teo,陽平聲)住(ju,陽去聲)”。大意是搶先一步、首先去做。類似的說法有“飲頭啖湯”。例:“生人唔生膽,點食頭箸?”(這樣膽小怕事,怎麼搶先一步去做事?)這話兒說白一點,就是第一個動筷子。因為廣東人深悟“食頭箸”的非同尋常,所以這話兒常常借用於許多率先打破陳規陋習的舉止。
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被批準建立,對於廣東來說,無疑就是“食頭箸”,也是這方水土、這方人中意(喜歡)去做的事——有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但名次往往是靠爭來的。廣東好“食頭箸”,喜歡爭強鬥勝,這樣的性格適合劇烈變革的時代,但一味求勝的心態也容易使人迷失。
正是在這樣的發展背景和求勝心態下,30年的曆史維度與相距150公裏的空間維度交織成一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樣板戲,戲名為“春天的故事”,戲裏主角有廣州與深圳。一座千年商埠、一個經濟特區在這場戲裏為80、90年代的中國製造了如此多具有衝擊力的字眼,“三來一補”、“土地拍賣”、“證券交易”、“合資企業”……一石激起千重浪,趕潮的年代催生了一批弄潮兒:王石、任正非、馬化騰、馬蔚華、馬明哲等。傳奇加身,他們的故事又吸引著一批一批與之擁有同樣“不安分”因子的人們奔赴至此,來尋夢、來創業、來打拚。
30年過去了,現在的廣州與深圳是否一如當初門戶敞開,是否還是那個都市尋夢人的樂園,是否仍在不斷締造淘金奇跡?中國有句古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站在這條河流邊,我們撿拾河裏的沙子,力圖看清這兩座城市……
1.生猛鮮活話特區
易中天用“生猛鮮活”四字來形容廣東,因為這方水土“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廣東的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沒有一個是保守派”。如: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他們無不發出了震驚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聲音。生就是有生命力,猛就是有爆發力,鮮就是有新鮮感,活就是運動性。這是廣東的特色。但凡事皆應有度,一旦衝過了頭,競爭就會使這片土地“發高燒”,甚至陷入無序的局麵,而生活在其中的你我他,自然也倍感焦灼。
深圳式第一
“特區”作為一個專業名詞最早出現於延安時期,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特區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磨礪出“自力更生”的獨立精神,這一精神而後成為中國的一項國策,用自給自足的方式對抗西方的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特區”一詞一直帶有很強的政治意味,直到1980年,幾件看似偶然的事件造就了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特區——深圳,而這偶然很快就演變成了必然。
鳳凰衛視財經評論員朱文暉認為深圳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主要來自兩個原型:其一,1979年1月6日,中國交通部在香港的下屬企業招商局向國務院提交報告,要求在蛇口設立工業區。這雖然隻是一個企業行為,卻從深層觸動了中國計劃經濟體製,它需要各方麵的配套。其二,廣東省在1979年初討論在汕頭和寶安建立“出口特區”的想法,建設深圳和珠海出口商品基地時,要求中央在對外經濟活動中給予廣東充分的自主權,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為此,鄧小平指出“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