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之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本篇旨在通過對不同案例的分析,不但讓同學們對有關家庭侵害的法律知識有所了解,學會如何處理家庭矛盾,更重要的是,在必要時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促進自我成長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和諧家庭、快樂成長的目標。
案例鏈接一:精神虐待
以愛之名的“虐待”
獨自坐在操場上,看著夕陽西下,盡管放學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易蕭然卻遲遲不願回家。因為他知道,回家後又要麵對父母的一堆嘮叨、責備以及埋怨自己的不成器。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對易蕭然的要求就比別的家長嚴格得多。步入三年級後,易蕭然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卻仍達不到父母對他名列全年級前三名的要求。每當考試過後,易蕭然父母都會主動到學校跟老師了解情況,一旦發現易蕭然有一絲的不聽話,回家就會開“思想政治課”,數落易蕭然沒有進步,不如別人聰明好學,易蕭然可謂是煩不勝煩。
這個學期,易蕭然參加了班級幹部的競選。老師對他很讚賞,建議易蕭然競選組織委員。易蕭然在班級裏樂於助人,跟同學們的關係一直都很好,所以得票較高,最終順利當上了組織委員。成功的喜悅讓易蕭然第一個就想和父母分享,可是父母卻給了易蕭然當頭一棒:“做個組織委員有什麼用?能鍛煉個什麼能力?考試時候能加分嗎?有本事你做班長啊,是不是因為學習成績太差才競選不上班長的?”父母一連串的詰問讓易蕭然啞口無言,原本雀躍的心情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
周末,學校安排了野遊給同學們放鬆一下。雖然是自願參加,但是易蕭然特別喜歡親近大自然,就報了名,想著父母肯定不會同意自己周末出去玩一整天的,就瞞著父母說是學校補課。可是不想爸爸從哪裏得到了消息,在集合地點抓到了易蕭然,生氣地訓斥他懶惰好玩,不知道珍惜時間,撒謊騙家長,一點也不成器。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麵被訓斥,易蕭然覺得無地自容,頭也不回地趕緊回了家。從此之後,易蕭然再也不敢參加學校班級組織的課外活動了。
每天晚上,易蕭然在媽媽的監督下做完作業後,總是要偷偷地畫幾幅漫畫,這是易蕭然唯一的愛好。在他筆下,沒有因為學習排名帶來的指責,而是一個自由民主溫馨的家庭。每當畫完後,易蕭然會細心地把畫筆和漫畫都藏好,因為他知道,一旦被發現,自己這唯一的自由和發泄渠道也就沒有了。然而,有天晚上,當他摸向自己的“藏寶點”卻發現那裏空空如也後,他沒有憤怒,反而很平靜,覺得心涼了,好像自己暗淡生活裏的唯一一點燈光也熄滅了。月末考,易蕭然再次考了第十名,成績拿回去,媽媽就開始數落他:“考不好就是因為你把學習的時間用在了畫畫上,有什麼好畫的,能幫你提高成績嗎?!不幹正事,整天瞎搞這些能有什麼前途。我看你啊,就這個成績,也沒什麼能力,以後啥都幹不成,也就跟你爸一樣擺個小攤,我看到時候有你好受的。我是為了你好,你聽話才有好的前途,必須要考到前三!”
這種所謂“為了你好”的話,易蕭然聽了太多太多。他隻是不明白,既然是為了他好,那為什麼要給他那麼大的壓力?為什麼不能給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為什麼不能從精神上尊重他、關心他,而是要以愛的名義束縛他呢?
●案例來源:據美國某協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童年時期遭受過精神虐待的孩童長大後更容易發生偏頭痛的現象。在接受調查的患者中發現,其中61%的受訪患者至少有一種疼痛病。這些人中,又有58%的受訪患者表示在兒童時期曾遭受過虐待。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時期遭受過精神虐待的偏頭痛患者發生其他類似疾病的風險要明顯高於那些沒有受過虐待的患者。
智多星的疑問:
這種以愛之名的“虐待”,是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可能都會犯的錯誤。虐待不僅包括直接的暴力,也包括從精神上施壓,主要是指一個人以脅迫的方式控製另一個人的一種行為模式。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父母們大多意識到了家暴是一種不應當的行為,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使他們轉向了另一種方式的虐待,即精神虐待。
常識介紹:
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分為主動精神虐待和被動精神虐待兩種。主動精神虐待主要來自於父母和學校,其表現是對未成年人進行嘲諷、侮辱、貶損、過度懲罰、戲弄刁難等;而被動精神虐待則是指精神層麵上沒有滿足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對其冷淡、漠不關心。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未成年人受到周遭的人長期故意重複地對他做出否定性舉動,如被指責笨、被嗬斥放棄某種愛好、被傷害自尊、被認為不如同齡人時,都可以稱為受到不同程度的虐待。
四護大講堂:
精神虐待可謂是一種隱性的虐待方式,因為從表麵來看,精神虐待往往披著愛的外衣。多數同學在麵對精神虐待時都會有一種有苦說不出的煩惱,家長在被扣以“虐待”之名時往往也會覺得十分委屈。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會導致其精神壓力增大,自由時間被限製,進而影響到其健康地成長。所以,對於精神虐待問題不容小覷,不僅學生自身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應當各司其職,營造一個溫馨民主的環境,拒絕精神虐待的傷害!
◎學生自護
如果父母持續性對我們進行精神上的虐待,那麼我們不應該一味地沉默,否則長久下去,積鬱得多了,很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等不良症狀。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對我們就不能說罵隻能讚揚支持。我們要知道,合理管教和精神虐待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青春期躁動不安的我們,對世事都充滿了好奇,也可能會因為各種社會新事物的出現而忽視學業;這時,聽從父母的管教,將我們拉回正軌,對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受益終身的。很多精神虐待實例導致的後果都令人惋惜,就像本案例中的易蕭然。從小的方麵來看,他每天過得不開心;但是從大的方麵來看,這極有可能導致他的成長期壓抑鬱悶,不會與人交往,甚至於形成抑鬱的症狀。所以,一旦我們麵臨父母長期的精神虐待,千萬不要壓抑自己,要與父母交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求助於可以和父母溝通的良師益友。
法律索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0條第1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家長監護
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其性格塑造、日後成長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理智,會摧殘孩子健康的心理發育。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另類教育方式是一種精神虐待,甚至會覺得萬分委屈:是出於愛才管教孩子的,怎麼會被扣上精神虐待的冤帽呢?其實,精神虐待隻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現實生活中多數父母的管教方式可能並未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隻不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應不斷地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要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采取諷刺、挖苦、揭短等手段,使孩子在精神上遭到傷害。精神上受到父母虐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傷害,可能比肉體上受虐待的兒童更大。育兒不易,且行且學習!
法律索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1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製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絡以及賭博、吸毒、賣淫等行為。
◎學校看護
當今社會,學校之於學生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傳授課本知識。學生從書本中學到“百善孝為先”,可案例中的易蕭然卻受到了來自父母的傷害,並且無法察覺這樣的傷害是因為父母甚為不妥的教育方式造成的,這便是學校教育的缺失。來自父母的精神虐待雖然是發生在家裏的,但事實上學校作為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失的心理撫慰和教育的一方,在協助處理父母子女間的關係上作用甚大。首先,學校應當做好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撫慰工作,開設定期的心理健康課程,並組織不同種類的團體活動,讓學生的壓力得到疏解,不給學生施加過多的壓力。其次,學校應當組織定期的家訪或召開家長會,在跟家長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的同時,促進學生與家長關係的進一步融洽。一旦發現有學生與家長關係緊張時,老師應當做好橋梁工作,與雙方良好溝通。
法律索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9條規定: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
◎社會幫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越來越暢通,我們應當積極引導媒體,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通過親子教育節目等多加宣揚正確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給予家長指導。民政部門、婦聯、團委等社會組織也應當邀請有關教育專家,不定期地組織社會公益性的講座,給予家長以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學習途徑。
法律索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2條第2款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
案例鏈接二:暴力侵害
做自己的“貴人”
小蘭今年剛讀初中一年級,雖然稚氣未退,但還未成年的她眼睛裏似乎閃耀著同齡人所沒有的心事重重。小蘭知道自己不太合群,因為她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這個秘密讓她一直活在夢魘之中。這個夢魘不是來自於別人,而是來自於自己的繼父。
夏天無論天氣再熱,小蘭也隻能穿長袖長褲,來掩飾身體上的傷痕累累;身體上的傷痕可以掩蓋不讓別人看出來,但是心理上的痛苦卻是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的。從小學二年級起,小蘭就經常看到繼父喝醉回來,稍有不如意就打媽媽,小蘭總是一臉驚恐地躲在角落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繼父注意到了這個躲在角落裏的小女兒,從一開始的訓斥,發展到後來愈來愈烈,動輒毒打甚至拿煙頭燙。小蘭經常是舊傷未去,又添新傷。繼父威脅小蘭不許告訴別人,否則就打死她。小蘭最大的夢想不是做什麼偉人,而是趕快長大,趕快離開這個噩夢般的家。
可是,從2007年開始,情況更糟糕了。繼父不僅暴力虐待,竟然還對小蘭開始有了猥褻行為。一次繼父喝醉之後,竟跑到了小蘭的臥室裏,脫掉小蘭的衣服亂摸。小蘭哭著求繼父不要那樣做,但是繼父不僅不聽,還扇她耳光。第二天,小蘭想一起床就去報警,可是摸摸自己身體上的傷,又忍住了。從那以後,繼父像瘋子一樣,變本加厲地對小蘭實施性侵。怯懦的媽媽什麼都不敢說,也不敢做,有時候明明知道小蘭在受虐待,也當什麼都沒看見。小蘭隻敢躲在廁所裏哭,邊哭邊寫著日記,憧憬著以後長大離開家了能有好的生活。小蘭每天都活在痛苦與糾結之中,一方麵她實在受不了每日的擔驚受怕,但另一方麵她覺得自己告了繼父再被送回來情況反而會更糟,而且還會遭到周圍人異樣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