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治西湖蘇子築堤——杭州西湖(1 / 2)

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見蘇杭之美。但在可以媲美天堂的杭州,還有一處被譽為“人間天堂”的勝景,那就是西湖。

西湖位於我國浙江省杭州市的西部,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才開始被稱為“西湖”。這裏三麵環山,山水相依,可謂山添水意山更秀,水借山色水更清。白堤和蘇堤橫貫湖中,將西湖分為西裏湖、小南湖、嶽湖、外湖和裏湖五部分。白堤和蘇堤的勝景,是西湖的精華所在。尤其是蘇堤,堤上的“六橋煙柳”是著名的“錢塘十景”之一。

說起堤,不能不提蘇軾修蘇堤的故事。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北宋著名文人蘇軾出任杭州知州。這是他第二次來杭州,第一次來的時候,他才三十六歲,當時的西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寫過一首詩來讚美西湖的美:“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這次來西湖,他已經五十四歲了,卻發現西湖因為長期得不到治理,淤泥堆塞,水草密布,不由地感慨不已。唐朝詩人白居易曾經在杭州做官,他疏通西湖,並修築了白堤。於是蘇軾決心效仿他,把西湖治理好,為杭州人民做一件好事。

很快,疏通西湖的告示就貼了出去,杭州的百姓都很高興。但蘇軾卻發愁了,疏通西湖,說起來容易,可挖出來的水草淤泥都放在哪裏呢?要是堆在岸邊,湖裏幹淨了,岸上還不是照樣髒?如果運到別的地方,既費時又費力,什麼時候才能運完呢?想來想去,真是越想越發愁。

蘇軾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也沒有想出好辦法。第四天,他決定出去散散心。走著走著,他來到了西湖北邊的棲霞嶺。這裏倒是有一條大路,可這是通往天竺寺和靈隱寺的,怎麼能堆放淤泥呢?蘇軾搖了搖頭。他想再到南邊去看看,就來到西泠渡口等待渡船。

忽然,旁邊的柳樹林裏傳來一陣歌聲:“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訴情難。天上鵲橋何時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蘇軾滿心裏想的都是怎麼處理湖底的淤泥水草,聽到這首情歌不由地琢磨:鵲橋,橋,對了!我可以在湖裏修一道長堤啊!這樣既可以堆放淤泥水草,又可以方便百姓,真是一舉兩得!白居易不是修過白堤嗎?我怎麼早沒想到這個辦法呢?蘇軾一拍腦袋,笑了。

這時,在柳條掩映中劃出了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個年輕漁民。蘇軾連忙招呼他:“船家,我要到湖對岸去,麻煩你送我一程吧!”

年輕人站在船頭行了個禮,說:“來的可是蘇大人?”

“是啊,”蘇軾又驚又喜,“你怎麼知道是我?”

“大人要疏通西湖,百姓們都傳遍了。”年輕人高興地說,“我想您一定會親自來西湖察看,就日日等在這裏。今天見您氣度非凡,料想應該是蘇大人。”

蘇軾心中十分感動。看來,百姓們都盼著自己能早日疏通西湖呢!想到這兒,蘇軾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盡早把西湖治理好,恢複從前的秀美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