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食療養生原理來源於古老的中醫理論,曆史悠久,內涵豐富。智慧的祖先在生活實踐中逐漸發現,許多食物不僅可以充饑、補養身體,並且能夠醫治一些簡單的疾病。
食補篇藥食同源,中藥與食物在本質上並無嚴格的界限。世間萬物都有相通的地方。調和五味以養生,運用食物的特性滋補身心,能達到調治疾病,抗衰延齡的目的。
以方藥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
語意:用方藥來治療已得的疾病,還不如調理飲食起居以防病。
語見清代養生家曹庭棟的《老老恒言·防疾》。善於養生的人,對未病先防比已病後治要重視得多。如果已經生病了才想到吃藥,已經成亂了才想到去預防,這就等於是口渴了才想到挖井,要打仗了才去製兵器。
養生,是人類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和延長壽命的有效方法。早在戰國時,《黃帝內經》中即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治病應先講究預防,正如平亂應注重在未亂之前加以控製一樣。晉人葛洪在《抱樸子·用刑》中指出:“明治病之術者,杜未生之疾。”這也就是說,診治病患的人,應有預防疾病的保健養生技能。雖然葛洪的話是針對醫生來說的,但實際上對每一個人都有啟示意義。宋代大詩人陸遊在《劍南詩稿》中曾認為:“遇事始知聞道晚,抱屙方悔養生疏。”也就是說遇到了麻煩事不好處理時,才知道自己所學所聞的真本領太少;當自己生病時,才後悔以往對養生之道的荒疏。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養生、防病的意識,比掌握某種具體的養生方法更重要。《醫心方》援引《千金方》上的話說,養生就是修身養性,也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並逐漸形成性格。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善,自然就會做善事,不學習也會知道好多道理。有善心和善行的人,必然長壽。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語意:天以風、寒、暑、濕、燥五種自然氣養人,地以辛、甘、酸、苦、鹹五味食物養人。
語見《黃帝內經》。人靠五味食物來滋養身體,因此調理五味就成為古代養生學的重要內容。明代《逍遙子·道引訣》中認為,五味之於五髒,各有所宜,若食之不節,必致虧損。意思是說,食物的五味對於人體的五髒,各有其相宜與不宜之處,因此若飲食不加節製不注意宜忌,則必致身體虧損,而食養最合宜的莫過於淡食和有所節製。當然,所謂淡食也並非將辛甘酸苦鹹五味都舍棄戒絕,隻不過是強調對五味須衝淡且有所宜忌而已。五味太過會傷害髒腑,這一點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戰國時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的說法。
調和五味應注意兩點:一是季節性。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衛生歌》中指出:“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月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欲酸。”也就是說,春季三個月因肝木(酸)當令,故飲食宜減酸增甜以養脾;冬季三個月腎水(鹹)當令,故飲食宜增苦而忌加鹹;夏季三個月心火(苦)當令,故飲食應減苦味而增辛辣以養肺;秋季三個月肺金(辛)當令,故飲食宜減辛而欲食酸以養肝。二是個體差異性。《黃帝內經》認為:“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也就是說,筋有病應少食酸味,氣有病宜少食辛辣,骨有病應少食鹹鹽,血有病宜少食苦味,肌肉有病應少食甘甜。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語意:食五穀,即粳米、小豆、大豆、麥、黃黍,以養五髒的正氣;食五果,即桃、李、杏、棗、栗,以助五穀養正氣;食五畜,即牛、羊、雞、犬、豬,能補益五髒;食五菜,即葵、藿、韭、薤、蔥,能充實髒腑。
語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認為:“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就是說,穀肉果菜,皆有五氣五味,宜適當配合而食之,以補益精氣,無使偏食,否則偏勝偏衰,易引發病變。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說:“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髒,病隨五味所宜也。”也就是說,辛、酸、甘、苦、鹹五味,各有其一定的作用,如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等。在調理飲食的時候,應或隨四時之異而宜散宜收,或因五髒之別而所苦所欲,總之要各隨其所利而適當應用。
素食為主、葷素結合是古人的遺訓,這個智慧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國古人養生經驗的總結,當然也與中華民族的生活環境、生產條件有關。素食並不專指主食,它也包括副食在內,諸如蔬菜、水果及由此加工製成的豆類製品。元代大醫學家朱丹溪專門寫有一篇《茹淡論》,指出:“天之所賦者,若穀菽菜果,自然衝和之味,有食人補陰之功。”可見,他是把穀菽菜果都包括進素食的範圍中了。不過,人們發現,純素食的生活方式對養生也是不利的,所以,提倡以素食為主,並無貶抑動物性食物營養價值的意思。各式各樣的穀物、水果、肉類、蔬菜,氣味各不相同,混合食用,對人體的精氣才有更好的補益作用,因此都應適量攝食。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語意:五髒對五味本來是各有所欲的,如心喜歡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甘味,腎喜歡鹹味,這就是所謂的五味各有所合。五味用之適量對人體是有益的,但用之過量卻足以傷人。因此,飲食中五味必須調和恰當,勿使之太過或者不及。
語見《黃帝內經》。本篇是說五髒在人體內的作用,並指出其作用是在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基礎上形成的。《黃帝內經》認為:“鹹為腎味,腎能製心,故多食鹹則脈凝澀而血色變;多食苦,苦能益心而勝肺,肺傷則皮枯槁而毛脫落;多食辛,辛能益肺而勝肝,肝傷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酸能益肝而勝脾,脾傷則肉皺縮而唇皮掀揭;多食甘,甘能益脾而勝腎,腎傷則骨痛而發落。”這就是五味之用過勝所造成的危害。
基於這些認識,古代的養生家主張謹和五味,也就是要營養均衡,且應以清淡為主。《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五味調和是很重要的,若不多加注意,常會給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晚清時,統治中國達四十七年之久的慈禧,平時喜吃厚味油膩,特別愛吃肥鴨,恣意口腹。晚年更是暴飲暴食,常常酒食過飽。她七十三歲生日時,大擺壽宴多日,結果第五天就患上痢疾,得病十幾天就一命嗚呼了。慈禧的暴亡,固然有多方麵的原因,但顯而易見與她的飲食不節有一定的關係。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語意:應當仔細考察陰陽的變化,隨其所在而調治之,以達到平和為度。
語見《黃帝內經》。此為古代養生陰平陽密的原則。中國古人認為,若人體陰陽平衡,則健康長壽;若陰陽失衡,則可能會患病,甚至夭亡。季節不同,人的體質不同,宜忌也不同。飲食調養方麵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從而導致陰陽失調。
古代養生家把食物的性能歸納為三大類,即寒涼類、平性類、溫熱類。寒涼性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這類食物包括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蘋果、梨、柿子、荸薺、菱角、桑葚、西紅柿、黃瓜、苦瓜、冬瓜、白蘿卜、絲瓜、蓮藕、茭白、竹筍、慈菇、蕨菜、馬齒莧、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帶、螃蟹等等。溫熱性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鱒魚等為熱性食物;櫻桃、荔枝、龍眼、杏、石榴、栗子、大棗、胡桃仁、大蒜、番瓜、生蔥、薑、韭菜、小茴香、鱔魚、鰱魚、淡菜、蝦、海參、雞肉、羊肉、鹿肉、火腿、鵝蛋等為溫性食物。平性食物有李子、無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蓮子、花生、糠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黃花菜、洋蔥、土豆、黑豆、赤豆、黃豆、扁豆、豇豆、圓白菜、芋頭、胡蘿卜、白菜、香椿、茼蒿、大頭菜、海蜇、黃魚、鯉魚、豬肉、豬蹄、牛肉、甲魚、鵝肉、鵪鶉、雞蛋、鵪鶉蛋、鴿蛋、蜂蜜、牛奶等等。飲食搭配應因時、因地、因人之不同而合理安排。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語意: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意為食物要精製細做。
語見《論語·鄉黨》。孔子是儒家的先師,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很有名的“十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也就是說,飯食發黴變臭、魚肉腐敗,不能吃;食物顏色不好看,不能吃;食物氣味難聞,不能吃;烹調不當,不能吃;不是該吃的時候,不能吃;不按規定割的肉,不能吃;沒有一定醬醋調味,不能吃;席上的肉即使多,但吃肉的量不能超過主食;隻有飲酒不定量,但也不至於吃醉;買來的酒和肉幹,若衛生狀況不清楚,不能吃;薑不撤除,不多吃。
合理的飲食可使人體獲得足夠的營養,既能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又可使體內正氣旺盛,從而幫助人體適應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避免邪氣侵襲。古人認為,人體最重要的是所謂的三寶,即精、氣、神。精、氣主要是由飲食中的精微物質所化生,而神要靠精、氣滋養,三者的關係是精化氣、氣化神。若飲食正常,則精氣充足而神養,如此自然體健神旺、健康長壽;反之,若飲食失宜,則精氣不足而神衰,如此則會傷身損壽,導致早衰的到來。不僅如此,古人還認為藥食同源,若有了疾病,應首先采用飲食療法,通過飲食補氣益血、平衡陰陽,最終達到祛病強身之目的。
萬物皆有味,調和盛剛,真味衰矣。
語意:各種食物都有其特定的味道,如果烹飪太過,則食物的本味就會喪失。強調烹飪要適當,不宜太過。
語見明代養生家袁黃的《攝生三要》。袁黃認為:“煮得法,自有一股衝和恬淡之氣益人腸胃,能淡食穀味,最能養精。”此即是說,食物烹飪得當,會保持其自然的氣味,此時其營養價值最高,食用之後,會益人脾胃、補養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