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他應該學識淵博,並能靈活運用知識去分析解答學生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實際問題。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學能力的基礎,是履行教師職責的基本條件。教師隻有掌握了精深的專業知識,並能做到舉一反三,運用自如,教學才能越走越暢通。不僅如此,教師還應了解掌握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當今世界,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勤於鑽研,勇於探索,開拓進取,善於接受新觀念,勤於汲取新知識、新信息,讓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以不斷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追求。
另外,教師的綜合素質也必須具有較高層次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科學素質是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人文素養乃是指教師的精神世界及其興趣、愛好、品格等。一個沒有高尚精神生活,對真善美沒有強烈追求的人,不能在學術上作出重大的貢獻。
而在現代社會裏,青年學生智力發育和身心發育異常迅速,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觸知識的渠道也空前廣泛,教師隻有具備淵博知識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因此,在精通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教師應該積極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擴大自己的興趣愛好,以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但也要注意:
知識儲備不能僅僅局限於實用。教師的職責並不是一味地將某一方麵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要豐富。不能認為學生隻需要一碗水,教師也隻有一碗水。如果學生需要的一桶水,一桶米呢?你有嗎?你沒有怎麼辦?
教師在教學中,有時會涉及其他方麵的知識,這時教師雖然不是擅長這方麵知識的人,但也應該懂得一些。隻研究專長的知識,而不知其他方麵的知識,在教學中也會遇到捉襟見肘的尷尬。
教學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的工作。它有規律可循,但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可依。我們麵對的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學生的差異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靠固有的經驗去適用一切學生。在此,我們不妨從“驢子馱鹽”的故事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案例精選
[描述]
有一隻驢子幫助一位商人馱貨物。第一次它馱的是鹽。鹽很重。到了小河邊,驢子覺得這袋鹽重得實在不行了想偷點懶。而且河邊很滑,長滿了青苔,驢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跌到了河裏。它好不容易才爬了起來,這時他發現背上的鹽輕了好多。商人埋怨驢子,你毀了我好多的鹽。驢子才不管呢,反正鹽很輕了,它輕輕鬆鬆就到了家門口。第二天,商人又帶驢子去運貨,這次運的是棉花。雖然棉花很輕,但棉花若濕了,聚起來就會很重,驢子不知道這些,以為到了小河邊再摔一跤就沒事了。於是,真到了小河邊,驢子故意摔了一跤且大喊“哎喲”!驢子想今天我要在水裏多待一會兒,讓貨物輕一點,不然的話,貨物一定輕不了多少的。誰知等驢子想站起來時。怎麼也站不起來了,因為棉花吸了水,驢子“哦哦”叫了兩聲就被河水淹死了。
[點評]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驢子不知道變通,迷信於以往的經驗,結果丟了性命。有許多老師兢兢業業十幾年,但是教學水平並沒有任何的長進,這是為何?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審視過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總是憑著過去的經驗來應對千變萬化的學生。
我們常說:教學相長,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師絕對不能固守個人已有的經驗,需要不斷地改革學習,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不僅教書,還要“育人”,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教師不能隻在學生麵前像個老師,在學校像個老師,而應該在任何時候都體現教師應有的素質和知識。
教師給予的是有限的,而學生的需求卻是無限的。因此,教師應終生學習、終身教育、終身研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刷新自己的知識。做一名學習型教師。我們需要做的是:時時自勵,追求卓越,完善自己。教師隻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教育所拋棄,才不會做一個“誤人子弟”的老師。因此,人們常說:“要想學生好學,教師必須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教師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