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孟子》的散文藝術(二)(1 / 3)

敬我的老人,並推及於敬別人之老;愛我的幼兒,以及於他人之幼。那麼稱王天下可以如物運於指掌之易。《詩經》雲:“典範於我的妻子,再推及於兄弟、乃至國家邦疆。說的就是要把這種心推之及於其它方麵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人之所以大大高過現在的人,無別的,是善於推廣他們的所為而已矣。現在大王您恩德足以顧及禽獸,而功不至及百姓者,隻是為了什麼呢?

“秤稱一下,然後知輕重;度量一下,方知長短。什麼東西都這樣,心更如此。王,請揣度之!”

“或者大王率領兵甲,去危及將士的生命,結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嗎?”

齊宣王曰:“不,我怎麼會快樂於這個?我是想求大欲啊。”

孟子曰:“王之所大欲可以聽嗎?”王笑而不言。

孟子曰:“為甘美之食不能滿足於口嗎?冬夏衣服不足於體嗎?還是因為房屋裝飾不足以美於目嗎?聲音不足以聽於耳嗎?侍候的人不足以聽使喚嗎?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難道會是為這些原因嗎?”齊宣王曰:“不,我不是為這些。”孟子曰:“那麼,大王您的大欲可以知道了,想開辟疆土,使秦、楚前來稱臣朝拜,稱霸中原而安撫0夷也。然而用您這樣的所為去求您的所欲,就好像攀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啊!”

齊宣王曰:“有這麼嚴重嗎?”孟子曰:“大概比這更嚴重呢。緣木求魚,雖不得魚,尚且無後災;然如以你之所為去求你之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齊宣王曰:“可以講一下嗎?”

孟子曰:“鄒國與楚國交戰,王以為誰勝?”

齊宣王曰:“楚人勝。”

孟子曰:“然則小本不可敵大,寡本不可敵眾,弱本不可勝強。海內之地千裏者有九,齊國的土地聚並起來隻是九分之一,以一盛八,何異以弱敵強楚呢?還是回過頭說吧!”

“如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士者皆欲立於大王之朝廷下,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郊野,商人皆欲販貨於王之市,過往旅者皆欲取道王之途,天下恨自己國君的皆欲向您控訴。如果是這樣,誰還阻擋得了您呢?”

齊宣王曰:“我頭腦昏笨,不能有進一步的體會,願您輔助我的意誌,明白教導我,我雖不敏,請讓一試。”孟子曰:“無固定的產業,而有恪守不移的誌者,隻有士人才能如此。至於老百姓,因為沒有能維持生活的麵定資產,所以也不可能有不變的心。因為無恒心,所以不會安分守己,就會違犯敵己,胡作非為。等到陷於罪,然後才去處罰他們,是坑害民也。那有仁人執政而允許坑害百姓的呢?所以明君必須給人民製定產業,必須使其仰上能足以贍養父母,對下能足以養育妻兒,豐年可以溫飽,凶年能夠免於死亡;這樣才能驅使他們走善良的路,人民才容易順從你。

現在你給人民規定的財產,上不足以事父母,下不足以養妻兒,豐年也終身苦,凶年不能免於死亡。這樣人民保命尚且不及,哪裏還有閑心來治禮義呢?

王如推行仁政,那就應從根本做起:每家人分給五畝之宅,種之以桑,五十以上老年人就可以穿絲綢了。各家養雞豬狗牛之畜,隻要不錯過飼養時機,那麼七十老人可以食肉矣。每家人分給百畝之田,勿誤栽種季節,八口人之家可以無饑矣。嚴謹學校教育,宣之以孝悌之義,這樣鬢發斑白的老人就不會背東西於道路了。老者有衣帛肉食,百姓不饑不寒,如是還不能稱王天下者,未聽說過。”

賞析:

這是《孟子》千古名篇,孟子思想的代表作。文出《孟子》。

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與孔子並名為儒家學派的代表。孟子是孔子學派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主要觀點主張“仁政”,強調“民為貴”。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孟思想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這篇文章是反映孟子王道思想的一篇政議文,同時也是一篇氣勢浩然的散文力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孟子的時代是戰國中期七雄爭霸、魚肉百姓的時代,各國君主隻知逐鹿中原,根本不屑仁政。當時的形勢是“霸道”抬頭而“王道”被抑,所以無形中為孟子的宣揚王道平添了層層障礙。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孟子遊說諸國,實非易事,這就鍛煉了孟子的雄辯能力,但孟子的辯駁和《戰國策》縱橫家的詭辯絕非苟同。孟子散文以正氣逼人的議說和他的頗有厚度的政論相結合,從而構成了極富特色的孟子政論散文,這篇文章便是孟子散文的典範。

本文之所以有強烈的藝術渲染力,主要在於謀篇布局的絕妙。文章的中心是說服齊宣王行仁政,但卻巧妙地引小人大,層層遞進,竭盡迂曲之能事。如開頭絕口不提仁政,隻就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評價他因有“不忍”之心而足以為天下王,使對方願意聆聽,接著又通過舉例建議隻有把“不忍”之心推及於民,實行仁政,才可達到“王天下”這一目的又使對方心動。尤其最後以曆史趨勢、人心所向的利害關係,把文章氣勢推向高潮。孟子行仁政是人心所向,是曆史的趨勢。戰國中期奴隸製度已經土崩瓦解,新興的地主階級代表著早期封建社會的新生力量,行仁政、王道符合時代的願望。這一傑出的分析,終於把齊宣王說動了,孟子的遊說獲得了成功。

觀點鮮明善於推理,是孟子政論散文的一大特點,如:“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皆孟子散文的推理絕句。尤其應用排比句推理,使氣勢浩然,更是孟子散文的力度的顯現。如:“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這一組句子因其鋪陳排比而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渲染力。

全文氣勢充足、筆力千鈞,且觀點鮮明,寓論理於對話中,尤其剛健雄辯,反映了孟子散文的特色,為古代政議散文開了先河,不失為一篇優秀的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又因其謀篇布局之巧,進言迂曲之妙,與《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一文,堪稱古代諫文的雙絕。

(二)孟子《魚我所欲也》的散文藝術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