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在唐貞元元和時期,韓柳崛起,掀起古文運動,使得唐代的散文發展到極盛,一時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辭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勢。而到了宋代則以歐陽修為魁,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
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三蘇等五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將古代散文史的水麵攪了個天翻地覆,使得散文發展的陳舊麵貌煥然一新。——在唐貞元元和時期,韓柳崛起,欣起古文運動,使得唐代的散文發展到極盛,一時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辭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勢。
十八學士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拜李世民為大策上將軍。當時,主要的逐鹿對手如金城薛仁杲、武威李軌、晉北劉武周、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等人皆先後被打敗。於是,李世民便由武功轉為文治,在天策府開設文學館,廣招天下學士入館,先後入選的有褚亮、杜如晦、房玄齡、於誌寧、蘇世長、薛收、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號稱“十八學士。”
紅豆話相思
紅豆又名相思子,相思紅豆是我國的獨特的文化產品,是中華民族悠久,神秘。古樸的傳統文化。“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根據當時社會的民族風情寫就的膾炙人口的《相思》詩,它反映出哪個曆史時空的青年男女在確定終身大事時,以紅豆飾品作為情物相贈情人的動人情景。從此,紅豆成了純潔愛情的象征。愛情無價,紅豆無價。相思紅豆的寓意,不僅包括男女之情,還包括親情,友情,師生情,患難與共分離後的情,民族國家之情,人類相依相愛之情。此情博大,相思無限……
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幹後,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日複一日,春去秋來。大樹的果實,伴著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變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紅色心型種子——相思豆。
紅豆,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真正的相思紅豆,粒形特大,直徑8——9毫米,一市斤1700粒。這種真正的相思紅豆,大自然賦於它一種特質:質堅如鑽、色豔如血、形似跳動的心髒,紅而發亮,不蛀不腐,色澤晶瑩而永不褪色。其外形及紋路,皆為“心”字形。真的是大心套小心,心心相櫻傳說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淚樹下,難以化解,最終凝結而成。
在民間,相思紅豆和玉一樣,是有靈性的開運吉祥神物:定情時,送一串許過願的相思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會在手腕或頸上佩帶鮮紅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環或項鏈,以象征男女雙方心連心白頭到老;結婚後,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顆許過願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什麼是《九歌》
《楚辭》篇名。“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的《九歌》,是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王逸說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若苦,愁思沸鬱”,故通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托自己的這種思想感情。
《九歌》是屈賦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詩篇。它代表了屈原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國宗祖的功德和英雄業績為詩;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風物為詩;以神話故事和曆史傳說為詩,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間忠君愛國、憂世傷時的愁苦心情和“蕩誌而愉樂”,“聊以舒吾憂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詠情性,以風其上”的心旨。
男女之情並不能概括《九歌》的全部內容。作為祭歌,由於它每一章所祭的對象不同,內容也就有所不同,如《東皇太一》的肅穆,《國殤》的壯烈,便與男女之情無涉。《國殤》是一首悼念陣亡將士的祭歌,也是一支發揚蹈厲、鼓舞士氣的戰歌。它通過對激烈戰鬥場麵的描寫,熱烈地讚頌了為國死難的英雄,從中反映了楚民族性格的一個側麵。
《九歌》是以娛神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表麵上是超人間的神,實質上是現實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既活潑優美,又莊重典雅,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我國古書的第一部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第一部論語體著作是《論語》;
第一部斷代史書是《漢書》;
第一部筆記小說集是《世說新語》;
第一部曆史批評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醫藥書籍是《黃帝內經》;
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
第一部植物學詞典是《全芳備祖》;
第一部農業生產技技術論著是《天工開物》;
第一部圖書總目錄是《七略》;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
第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
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遜;
第一部神話集是《山海經》;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
第一部詞典是《爾騅》;
第一部字書是《字通》;
第一部詩集是《詩經》;
我國最早的敘事長詩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因此它也被稱為我國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光輝詩篇之一,《孔雀東南飛》與南北朝的《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及“敘事詩雙璧。”後又把《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治舒縣,漢末遷皖縣,均在今安徽境內)的一樁婚姻悲劇。
竹林七賢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當時社會處於動蕩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何謂善本書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後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由於曆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隻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誌》的編例中,規定收書範圍是:1、舊刻;2、精本;3、舊抄4、舊校。他按照那個時代的標準,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一劃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後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本世紀中期以後,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實際上,真正的善本仍應主要著眼於書的內容,著眼於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曆史文物價值。70年代末,《中國善本書總目》開始編纂,在確定收錄標準和範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這應該是對善本概念的一個完整周詳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2)明代刻英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曆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係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麵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英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何謂抄本
抄本(寫本)是手抄的書籍。現存最早的抄本書是西晉元康六年寫的佛經殘卷,因為當時尚無印刷術;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卷帙浩繁,因校訂認真,一時難以刊刻,故動員大量人力抄寫;現代小說《第二次握手》曾因十年動亂不得發表而傳抄一時。
抄本常因係名家手跡,接近原稿,保存完整等原因,十分珍貴。如《聊齋誌異》因原稿散失一半,而鑄雪齋抄本,保存篇章較多,因而它成為今天刊印該書的一種主要依據。
何謂藍本
“藍本”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種形式。
明清時期,書籍在雕版初成以後,刊刻人一般先用紅色或藍色印刷若幹部,以供校訂改正之用,相當於現代出版印刷中的“校樣”,定稿本再用墨櫻《書林清話》載:“其一色藍印者,如黃記《墨子》十五卷,……此疑初印樣本,取便校正,非以藍印為通行本也。”
由於藍印本是一部書雕版之後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藍本”之稱。後來作為“著作所根據的底本”意義上的“藍本”一詞,就是從“初印藍本”引申出來的。
書信的來由
沒有文字時就有“書信”,用的是采取結繩、刻符等方式。據考古發現,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劃符號。我國的苗人,也用過刻符。方亨鹹《苗俗紀聞》說:“俗無文契,凡稱貸交易,刻木為信,未嚐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數刻,以多寡遠近不同,刻而為二,各執一,如約時合之,若符節也。”
到先秦及秦漢,出現了手書、家書、尺犢(書信在一尺長的木牘上書寫,故曰“尺犢”)、手劄、信函。但是這種手書、家書一開始多半是用生絹書寫,故稱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即為古人讀信的寫照。
今天的信,在古代稱為書。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寫到了長城卒與家裏妻子的通信,其中有“作書與內舍”、“報書往邊地”的字句。“作書”,即寫信;“報書”,即回信。直到明清時代,“書”才改叫“信”了。清代蔣士銓《歲暮到家》中寫道:“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常見古書的合稱
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十通:《通典》、《通誌》、《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誌》、《續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誌》、《清文獻通考》、《清續文獻通考》。
十才子書:《三國演義》、《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水滸傳》、《西廂記》、《琵琶記》、《白圭誌》、《斬鬼傳》、《駐春園小史》。
十三經:《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