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說:“愛他,能不使他勞苦嗎?忠於他,能不對他進行勸告嗎?”
國學鏈接:關於《論語·憲問篇》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其中第十四篇《憲問》就是孔子的弟子原憲與孔子的對話。
原憲(前515—?) 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鎮南屯人。原憲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魯司寇時,曾做過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孔子死後,原憲隱居衛國,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高車駟馬,拜訪原憲。原憲衣著破爛,出來迎接。子貢問:“夫子豈病乎?”原憲回答說:“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聽後非常羞愧地走了。
《憲問》是《論語》的第十四篇,共有四十四章,取第一章首句“憲問恥”句的“憲問”兩字為篇名,主要記述孔子談為政之人、退隱之士以及為政之德的言論。本篇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哪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以及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等。
《憲問》篇主要談了三個問題:
1.為政之人
《憲問》裏談論了國君4人、卿相1人、大夫8人,兼及布衣4人。國君4人:“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一莊一諧,一正一譎。靈公無道,精通道家無為而治的管理術,善用人才享國42年。簡公遇陳恒謀逆,遇難身亡。
卿相1人:管仲,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人物,管仲有奢侈鋪排、張揚越禮的行為,但縱觀一生,功大於過,輔佐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而稱霸諸侯,一匡天下,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可見他文武兼備,智勇雙全。孔子以仁許他:“如其仁,如其仁。”
大夫8人:子產,鄭國大夫,寬厚慈惠。子西,鄭國大夫,“彼哉!彼哉!”可見孔子不屑於評價他。公叔文子,他是衛國大夫,知賢薦賢,頗有雅量,合義而行。蘧伯玉,也是衛國大夫,孔子的好朋友,知過能改,每日反省,具有孔子欣賞的品格。公伯寮,魯國大夫,俠肝義膽,見義勇為。至於“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則不一一敘述。
布衣4人:老而不死如原壤,求益冒進如闕黨童子,勇猛堅強如卞莊子,尚德不尚力如南宮適。
2.退隱之士
隱士內容基本集中在《微子篇》,但本篇也有插敘9位隱士,孔子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和“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體現了他的“用行舍藏”的思想。
3.為政之德
為政之德,《論語》各篇多有論列,本章知恥,修己,安人,立德,立言,謀政,以及仁、知、勇、忠、信等等都是修身之美德。
諸子之言:
蘇氏曰:“愛而勿勞,禽、犢之愛也。忠而勿誨,婦、寺之忠也。愛而知勞之,則其為愛也深矣。忠而知誨之,則其為忠也大矣。”(譯:愛他卻不讓他勞動,這是禽犢之愛;忠誠於他,卻不能給予他一些有益的教誨,這是婦人般愚昧之忠。愛他而且讓他經受勞苦,這才是真正的愛之深刻;忠誠於他並且適時地給予其正確的教誨,才是真正忠誠的表現。)
人生的艱難困苦,其實是最好的老師。經過勞動的磨煉,可以培養其應對生活中各種變故的能力,有助於個人的成長。真心的教誨是人生的良藥,對我們人生的抉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延伸思辨:不經磨礪,難有作為
《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譯:孟子說:“有德行、智慧、謀略、見識的人,常常是因為他生活在患難之中。隻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們持有警懼不安的心理,考慮憂患很深遠,所以通達事理。”)也是在告訴我們,困苦窮乏,鍛煉身心。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話的意義是說上天將要給一個人重大的使命以前,必定先給他許多困難,使他能夠戰勝困難、克服困難,養成堅決奮鬥的意誌,對於任何困難都能突破,遭遇失敗也絕不悲觀,永遠保持樂觀和希望,這樣,當他再遇到挫折困境,也能夠擁有不屈不撓的意誌,並且戰勝所有的困難。
古語說:“憂危啟聖智,厄窮見人傑。”意思是人處在困窮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須知這正是磨煉自己意誌的機會,也是促成我們向前發展的一個契機。一個人如果不受困苦,終日飽食暖衣,那他就經不起挫折,受不了打擊,就像是在溫室裏培養出來的花草,很難有長遠的發展。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則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自己也是因宮刑而後著《史記》的。
人受了種種災厄,置身於逆境的時候,如同在火爐裏煉的鋼一般,會讓自己得到鍛煉,使自己的身心變得更加剛強。所以,人能受得住災厄與逆境而不為它所挫敗,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經過這些鍛煉的人,意誌容易動搖,精神的修養也不充分,很難在人生道路上取得較大的成就。
精彩典故: 人處絕境也逢生
寶劍鋒從磨礪出,困苦艱難顯英雄,此乃人才成長不二之規律。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軍攻下和州。和州城小,駐軍又多,時間不長就糧草缺乏了。
太平府與和州隻有一江之隔,那裏十分富裕。為了擺脫困境,謀得更大的發展,朱元璋時刻準備攻下太平。他對徐達說:“以我軍現在的力量,可以拿下太平嗎?”徐達麵有難色,回答說:“將士連飯都吃不飽,士氣十分低落,這個時候出兵,恐怕不是時候。”
朱元璋一聽,有些急了,他說:“我軍駐守這裏,坐吃山空,再這麼拖延下去,困也困死了。打仗不能等一切條件都具備了才開始行動。”
朱元璋做了戰前動員,他對疲憊不堪的將士們說:“我們不能在這裏等死,唯一的出路就是占領牛渚和采石,獲取糧草。我知道你們饑餓已久,本不該行軍作戰,可這個時候,打仗或許還能活命,不打就注定要死,我們唯有奮力一拚了。”
將士們知道形勢嚴峻,於是個個都在戰場上奮勇爭先,先後打下了牛渚和采石,控製了沿江一帶,暫時解除了危機。
有了糧食,將士們逐漸懈怠起來,他們想到朱元璋不會長留此地,就都以為會把這些糧食運回和州,留待以後慢慢享用。
徐達看到將士們精神如此渙散,為軍中的士氣擔心,他對朱元璋說:“將士們一心想回和州,無心打仗了,這該如何是好呢?”朱元璋更加焦慮,他說:“我們誌在一統天下,如果不整頓軍心,培養將士們的耐戰作風,又怎能做到呢?將士們目光短淺,我們應該激發起他們的鬥誌來。”
於是,朱元璋把心一橫,命令把所有船的船纜砍斷,把船推入長江,任其漂流而去。朱元璋隨後又召集將士們說:“我已命人把船推入江中,沒有了船,我們誰也回不了和州了。我這樣做,就是要斬斷退路,希望大家一心作戰。前麵就是太平府,隻要占領了太平府,就完成了我們統一天下大業的一大步。希望大家繼續奮勇殺敵,等我們完成大業,大家盡可以安享太平啊。”
全軍將士為了擺脫絕境,隻得勇猛作戰,不久就攻下了太平府,一舉占領了它。
人有時就是需要難為一下自己,不要奢望事情能夠一帆風順。在特殊時期,嚐試一下自斷退路的困境,不僅沒有多大的傷害,而且往往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