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美德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中庸》把“智”與“仁”、“勇”並稱為“天下之達德”。正所謂智者不惑,“智”作為重要的美德,不僅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而且已內化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基本精神品格。

“智”作為美德條目,是由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虞舜、夏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等人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明辨是非、分辨善惡的智慧等思想的基礎上,概括出來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

在《論語》中大量地出現了“知”,一共有116次。古代“知”與“智”的含義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主要是指知識和理性,特別是對倫理道德規範的認識,即道德認知與道德理性。《論語》中對“知”的論述,主要表現在“仁”與“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仁”與“知”是互為前提的,都是人所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擇處不仁,焉得知”(《論語·裏仁》)。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行為的選擇不是以“仁”為標準,那麼就不能稱他具有智慧,也就是說,“仁”是“知”的前提。而在《論語·公冶長》中又說:“未知,焉得仁?”如果一個人連倫理規則都不知道,怎麼會有“仁”的品質呢?可見,“知”也是“仁”的前提。正因為如此,在《論語》中,“仁者”與“智者”具有同樣的地位。在《論語·憲問》中,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由此可見,孔子所說的“知”,主要是指在道德領域內,對各種道德規範的認知,對善惡的認識,而不是對客觀世界和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

而後,孟子明確提出“智”這個概念,並且將它與“仁”、“義”、“禮”、“樂”四個概念並列。孟子對“智”的基本內涵做過比較深入的探討。就具體含義而言,孟子認為,“智”的含義主要包括:第一,人的是非之心。也就是指個人所具有的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孟子認為,這種能力是天生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有的能力。第二,人的道德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對社會道德規範的認識以及實踐,這與孔子所說的“知”是一脈相承的。第三,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主要表現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如《孟子·離婁下》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就是說,智者像大禹治水那樣,總是順著水向下流的特性來進行。第四,指人的一種精神境界,與“仁”一起構成人的一種修養。在孟子看來,“仁且智”是一種修養的境界,是一種很高的聖人境界。

荀子對“智”又做了一些發展。他認為,知識使人明智、聰明,知識的獲取與道德修養一樣,要經曆一個過程,而不是人天生具有的,“誌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荀子·榮辱》)。這說明,後天的努力對於智力與知識的獲取具有重要的影響。荀子還認為,即使再有智慧的人也會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荀子·天論》)。可見,在荀子那裏,“智”主要是指知識以及知識給人帶來的聰明與智慧,主要指人思維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