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寶金玉,而以忠信為寶:信是經商之魂
戴聖《禮記·儒行》有雲:“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意思是說,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信作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法寶。作為商人,同樣應該以“忠信”為經商的法寶,致力於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儒商。俗話說:“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意做強做大,就必須先做一個有德之人。所謂“德者,得也。”隻有以德為根,以質為本,把“忠、信、義”作為經商的原則,樹立自身良好的信譽,才能贏得客戶的信賴,才會財源滾滾,才能在當今的市場經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1.信譽是一筆永遠增值的財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退出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隻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隻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要是做到這樣,四麵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裏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國學鏈接:何謂“圃”
圃:菜地,菜園。引申為種菜。
諸子之言:
孔子的教育是仁德教育、政治教育,是為了傳授弟子從政、做官之道或使其成為道德崇高之人,而不是職業教育,教人謀生技藝。樊遲向孔子學稼、學圃,顯然背離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樊遲“誌向陋”,要向孔子“學稼”,孔子已答“吾不如老農”;繼而又問“為圃”,因此孔子在樊遲出去後,對其他學生說:“小人哉!樊須也。”這並非在貶斥樊遲,而是在借機教育眼前的這幾個學生。言外之意應當是:像樊遲這樣學習的,是在小人之列(“小人”在這裏的意思是,習行小道之人)。學小道,就去找傳授小道之人。我們要學習的是“仁”、“義”、“信”,是大“道”。要是大道能夠推行,那些小道自然就會各司其職,各安其分。
延伸思辨: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孔子鼓勵弟子要學習“仁”、“義”、“信”的大“道”,隻有“大道”學好了,國家才能治理好,百姓才能從遠方趕來歸順。為政是這個道理,經商也是如此。商人如果做到了誠信經商,樹立起良好的信譽和品牌,那麼客戶自然會紛至遝來,生意自然會發展得如日中天。
然而切實履行誠信大道,讓信譽永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存一點僥幸心理、一次疏忽,辛苦經營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信譽就可能毀於一旦。正所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信譽的樹立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而犯一次錯誤就可以讓信譽瞬間倒塌。所以,商人們一定要堅守住為商之道,不要在一時的眼前利益與誘惑麵前屈服。
精彩典故:
鄭板橋點“心”
清代乾隆年間,商人李沙賡在南昌城開了一家點心店,以貨真價實而聞名市井,顧客絡繹不絕。但當他賺錢後,便以次充好、摻假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導致生意越來越冷清。
有一天,書畫名家鄭板橋來該店吃飯,李沙賡認出是鄭板橋,驚喜萬分,便請鄭板橋為他的店題字。鄭板橋大筆一揮,題寫了“李沙賡點心店”這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引來了不少人前來觀看,但顧客還是少得可憐,原來是“心”字少寫了“一點”。
李沙賡再三請求鄭板橋補上這“一點”。但是,鄭板橋卻說:“我寫的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現在生意清淡,正是因為‘心’少了‘一點’。”李沙賡悔悟,才知道經營人心、贏得信譽的重要性。從此以後,李沙賡痛改前非,以真心待客,挽回了信譽,生意再次紅火起來。
王熾燒草藥贏得信譽
晚清時代,官場混亂,商場更是複雜,官商勾結、商匪串通一氣。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中老老實實做生意,十分不容易,把生意做大就更困難了。但是,商人王熾不管麵臨什麼困難和壓力,他始終堅持誠信的商道,最後,他不僅在商場站穩了腳跟,而且還把生意越做越紅火,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王熾的理念是做生意當然要賺錢,但是絕對不賺昧良心的錢。有一次,王熾手下的一個人突然發現草藥已經開始發黴,很多夥計主張把草藥賣掉,雖然發黴了,但還可以用。可王熾卻命令夥計把草藥拉到郊外燒掉了,這使得他損失慘重,但這件事情傳出去後,給王熾帶來了極大的信譽,顧客從此越來越多。
王熾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民間稱為“錢王”。英國《泰晤士報》曾對百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進行統計,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熾。而且,他是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中國人。可以說,誠信待客在王熾的成功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當代鏡鑒:信譽是商人的無形資產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賣酒的老翁,在一條小街上賣了數十年的酒,由於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大家都喜歡到他的酒店打酒,生意非常紅火。後來這個老頭有了兒媳婦,兒媳便常到店中幫公公做買賣。一天,老翁出門辦事,讓兒媳照管店鋪。還沒到中午,一壇酒就快賣完了,兒媳一想,何不在酒中摻一些水,不就可以多賣點錢了嗎?於是,她趁人不注意,便往壇子裏加了一些水,一壇加水的酒仍然不到晚上就賣完了,並且還多賣得一些錢。老翁回來後得知此事,氣得直拍胸脯,口中說著“完了,完了,徹底完了”。兒媳不解,老翁告訴她,一個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信譽,大家是因為酒的品質好才來光顧的,如今你往酒裏摻了水,我辛苦經營了幾十年的信譽就全毀了。
香港巨富、房地產業巨擘李嘉誠的成功令人羨慕,他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信譽是不可以用金錢來估量的,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法寶,是商人的無形資產。”李嘉誠正是憑借著自己的信譽一步步取得成功的。
在創業之初,李嘉誠也曾遇到過較大的困難。一次,當他正陷入經營困境時,有位歐洲的批發商來北角的長江公司看樣品。他要求參觀長江公司的工廠,結果他對能在這樣簡陋的工廠生產出這麼漂亮的塑膠花,甚感驚奇。這位批發商快人快語:“我們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膠花,品質品種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價格不到歐洲產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訂購香港的塑膠花,並且是大量訂購。但你們現在的規模,滿足不了我的需求。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資金發生了問題,我可以先做生意,條件是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擔保。”
處於創業之初的李嘉誠位卑才薄,要想找到擔保人十分困難。但是機遇既然出現,李嘉誠無論如何也不願意輕易放棄。第二天,李嘉誠到了歐洲批發商入住的酒店,拿出9款樣品,默默放在批發商麵前。原來他未能找到擔保人後,就和設計師通宵達旦,連夜趕出9款樣品,期望以此打動批發商。批發商全神貫注,足足看了10多分鍾,他太滿意這些樣品了。批發商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守信用的品質,他記得,在以前的一次合作中,他向李嘉誠訂購3種產品,時間很緊迫,但是李嘉誠還是如期交貨了,沒有拖延一點時間,並且質量上乘。
李嘉誠見時機已到,直率地對這位歐洲批發商說:“我實在找不到廠商為我擔保,但請相信我的信譽和能力。我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小業主,在同行和關係企業中有著較好的信譽……我保證本公司的生產管理及產品質量,也保證我的產品價格是香港最優惠的。我的原則是做長期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銷。”李嘉誠的誠懇、執著深深地打動了批發商。批發商微笑著說:“你的真誠和信譽,就是最好的擔保。”很快他們簽訂了第一單購銷合同,協議規定,批發商提前交付貨款,基本解決了李嘉誠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問題。
該批發商的銷售網絡遍及西歐、北歐,很快長江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占領了歐洲市場。可以說是信譽為李嘉誠贏得了經商的第一桶金,也為他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稱號。
在事業逐漸發展起來以後,李嘉誠依然十分重視自己的信譽。
1986年,李嘉誠決定在倫敦以私人出售方式,把持有的香港電燈公司股份的10%脫手,當時,“和記黃埔”的董事長馬世民知道香港電燈公司不久就要宣布獲得豐厚的營業利潤,建議李嘉誠等消息宣布後再出售,這樣獲益更大,但李嘉誠不為所動,仍按原計劃進行。他認為:“讓投資者得到更多的利潤,這樣才能建立起公司的名譽,使日後的合作更加容易。”他對下屬說:“要多賺點錢,並不是件困難事;維護好自己的名譽,那才是最主要的。”
《周易》講:“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意思是君子以誠信取財立業。利從譽中來,重視信譽是經商成功的秘訣。作為一個商人,贏得了信譽,也就贏得了客戶、贏得了市場。所以,商人要像愛惜生命一樣地去愛惜自己的信譽,使其成為我們事業取得成功的法寶。
2.不以劣品弋取厚利:經商要嚴把質量關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
譯文:子張問人的品德和不迷惑的能力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孔子說:“一個人做到了忠、信,然後在思想上、言行上也符合了道義,則自己的品德也就培養好了。喜歡這個人,就希望他能健康長壽;不喜歡這個人,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一方麵希望別人健康長壽,另一方麵又想別人立刻就死,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是迷惑。”
國學鏈接:《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諸子之言:
孔子所說的“主忠信,徙義”,就是說,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忠、信、義”這三個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以“忠、信、義”為本,隻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品德崇高的人。北宋理學家程頤進一步發揮孔子的這一思想,他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宋代學者晁說之也說:“不信不立,不誠不行。”也就是說一個人隻有以誠信作為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事業才能取得成功。
同樣,一個商人如果不能先修煉自身的品德,做一個忠信之人,那麼就不能保證他所出售的產品是優質的。如果產品的品質不好又怎麼能贏得顧客、把生意經營成功呢?所以,一個沒有德行的商人是無法在商場上立足的。
延伸思辨:黑心錢賺不得
生存的需要和人性的需求使人們對財富產生追求的動力。現代人已深刻意識到在商品社會“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聚斂財富本身並非是罪惡的,問題的關鍵是以什麼方法聚斂財富,以及如何支配使用。金錢可以造福於人,也可以為害於人,正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一些人在聚斂財富的時候從來不考慮別人,更不會考慮到社會。這是非常有害的。他們聚斂財富往往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犯罪——行賄受賄、權錢交易、偷工減料、銷售欺詐等,為的就是獲得超額利潤。當人們隻是一門心思考慮自己發財,獲取淩駕於他人之上的優越地位,而不管別人的處境死活,不管是否破壞了社會生態或自然環境的時候,離危害自己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孔子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了自己內心的安寧無愧,請不要賺黑心錢。 精彩典故:
孟信不賣病牛
北魏孝武帝時,趙平太守孟信辭官之後,由於平時沒有積蓄,家中十分清苦,以至於連飯也吃不上,家裏隻有一頭老牛。
這天,他侄子把老牛賣了,準備買些柴米,一切手續都辦妥了。按當時市場的規定,買方應知道賣方的家住在哪裏。正當買牛人跟著孟信的侄子來到孟信家的時候,正好被外出歸來的孟信碰上。孟信見到了買牛人,才知道老牛被賣掉了。他當即告訴買牛人:“那是頭病牛,一幹活病就發作,你就不要買了。”並因此將其侄子打了20杖,以示懲罰。買牛人為孟信誠信的品德震驚了,連連讚歎,過了一會,又對孟信說:“孟公,我要買你這頭病牛,牛病了也不要緊,因為我不需要它出多大的力氣。”麵對買主的苦苦請求,孟信隻是不依,買牛人隻得作罷。
後來才知道,買牛人原來是周文帝帳下的人。周文帝聽說此事後,也因孟信誠實敦厚、不貪便宜的高尚品德而深為感慨。
陳堯谘追回烈馬
北宋時期,翰林學士陳堯谘很喜歡馬,家裏養了很多馬匹。後來,他買了一匹烈馬,這匹烈馬脾氣暴躁,不能駕馭,而且還踢傷咬傷很多人。
有一天早晨,陳堯谘的父親走進馬廄,沒有看到那匹烈馬,便向馬夫詢問。馬夫回答說翰林已經把馬賣給了一個商人。
陳堯谘的父親問:“那商人把馬買去做什麼?”
馬夫答道:“聽說是買去運貨。”
陳堯谘的父親又問:“翰林告訴商人這是匹烈馬了嗎?”
馬夫說:“要是跟那個商人說了,這匹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還會買嗎?”
陳父很生氣地說:“真不像話,竟然還敢騙人!”說完就氣呼呼地轉身走了。
陳父找到兒子就問:“你把那匹烈馬賣了?”
陳堯谘得意地說:“是啊,還賣了個高價呢!”
父親生氣地說:“混賬東西,你身為朝廷重臣,竟敢騙人。”
陳堯谘說:“我又沒強迫他買,馬是他自己看中的,這哪裏是騙他?”
父親又問:“那你為什麼不告訴他這是匹烈馬呢?”
陳堯谘嘟囔著說:“馬就站在那裏,他已經考察了很久,可是並沒有看出這馬性子烈,這可不怪我。”
父親接著說:“你手下那麼多馴馬的高手都管不好那匹馬,一個到處流動的商人怎麼能養得了它?而且這樣一匹烈馬怎麼能用來運貨呢?運輸途中出了事故會使得商人財物盡失。你不把事情告訴他,這不明擺著是在欺騙人家嗎?”
陳堯谘聽後羞愧地說:“我知道是我做錯了,我這就去把買馬的商人找回來。”於是陳堯谘親自找到那個買馬的商人,說明了原因,把錢退給了買馬的人,自己把馬牽了回來,一直養到老死。
虞孚賣假漆
明人劉伯溫在《鬱離子》中記載這樣一則寓言:越國有個叫虞孚的人,他種的漆樹得了數百斛漆。虞孚為了多賺錢,把漆樹葉子也煮出汁來,連同漆一起帶到吳國去賣。吳國有位商人看到虞孚的漆成色十分純正,就全部買下,約定明天提貨。當天夜裏,虞孚把漆樹葉的汁全部摻在漆中。第二天,商人看到裝漆桶的封條已經動過,不覺起了疑心,便決定過20天以後提貨。20天後,摻了樹葉汁的漆全部變了質,結果一壇也不能成交,虞孚就此在吳國淪為乞丐。
虞孚賣漆摻雜作假,以假亂真,自以為得計,其實是做了一件大蠢事。因為他不僅把好端端的漆給破壞了,喪失了自己的財富,更可怕的是他失去了做人的信用,敗壞了自己的名聲,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笑柄。
當代鏡鑒:產品質量是生意能否長久的試金石
商人經商圖利,無可厚非。但是決不能用這種見不得光的手段賺昧心錢。俗話說“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一些黑心商雖能騙人一時,但不能騙人一世,騙人把戲一旦被顧客戳穿,便會毀譽砸牌,名聲狼藉。做人也罷,經商也罷,都應以誠為本,取信於顧客,昧心錢是賺不得的。
有一個出售馬鞭的人,頗有心機,他所出售的馬鞭質量並不好,但裝飾卻頗為華麗。本來隻值四五十錢的鞭子,別人問價,他必定要價四五萬。如果客人還價五十,他就裝作笑彎了腰;如果還價五百,他就假裝生氣;還價五千,他就裝作大發雷霆;反正必須要以五萬的價錢出售才行。
有一次,一個糊塗的富家子弟聽信鞭商的花言巧語,花五萬錢買了一條,逢人便拿鞭子炫耀。可當馬不聽使喚時,他揮鞭使勁抽打,鞭子斷裂開來,才知道美麗的外表裏麵卻是腐朽了的木棍,而不是鞭商所吹噓的用南山的木料製成。
要不是這個紈絝子弟愛慕虛榮,糊塗透頂,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換做一般人去找鞭商理論,這個鞭商必然丟盡臉麵,無法再在集市上立足,最終丟掉自己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