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發展是共同的主題。加快經濟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和動力,也是解決中國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所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主題,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根本上說決定於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隻有經濟發展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有充分的物質保障。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的是要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並不意味著要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核心,這是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和社會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最重要結論。從目前情況看,經濟社會中的很多不和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與發展還不充分有聯係。我們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來統籌協調各方麵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第三,統籌兼顧、全麵協調是共同的方法論。在方法論上,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都要求用聯係的觀點、係統的方法思考問題,確保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協調一致地向前推進。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部署,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科學發展觀提出了“五個統籌”,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和提升。在實際生活中,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全局著眼統籌兼顧發展的各個方麵。從全局著眼把握經濟發展,就要統籌兼顧城鄉、區域、內外發展;從全局著眼把握社會發展,就要統籌兼顧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實踐表明,堅持統籌兼顧,對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一切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作用。“五個統籌”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麵,必然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問題,這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麵合乎邏輯的展開。“統籌”是對客觀世界最真實的認識,它不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也充分體現了和諧之意。實際上,統籌就是兼顧,兼顧就是和諧。
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內涵。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隻有這些要素形成和諧統一、根本優化、良性運作與協調發展的關係,整個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全麵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才能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條件下,逐步理順各方麵的經濟社會關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推進國家的全麵發展與協調發展,實現全社會可持續的生存與發展,實現和諧創業、和諧安邦、和諧興國的偉大使命。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發展,是我們黨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社會實踐的重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重要發展和升華,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和諧”是我國古哲先賢們所追求的理想,“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其內涵十分豐富,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傳統的道德倫理中,和為貴、和衷共濟、和氣生財、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思想為曆代先賢所推崇。《易傳》所謂“保合太和”,孔子所言“致中和”,道家主張的“合異以為同”,惠施宣揚的“愛萬物,天地一體”,《春秋繁露》所載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以及張載所直接表述的“天人合一”,等等,表明和諧觀念曆來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化和哲學思想中的這種和諧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古代社會原始和諧狀態的一種反映。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製度》何嚐不是構建一個美好的社會呢?戊戌維新的康有為在《大同書》中也提出建立一個和諧的理想社會。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目的就在於建設一個亦文亦武、亦工亦農的大同社會。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正確處理傳統與創新的關係,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觀,既繼承傳統又結合國情,予以創新,製定了協調、統籌推動社會走上以人為本,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