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運動和現代化理論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兩個事物。作為代表曆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現代化是過程與目標的統一,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時代性、廣域性和動態性。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目標,但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必須在理論和實踐上加以研究。
第一現代化概念
在現代文明社會裏,“現代化”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名詞,特別是自20世紀中葉以來,現代化問題一直是科學研究的世界性課題,但“現代化”這一概念的確切含義到底是什麼,學術界迄今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等都從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對其進行界定與描述。因此,弄清現代化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現代化的基本含義
(一)現代化概念的淵源及含義
“現代化”(modernization)一詞大約出現在18世紀70年代的歐美。在英語中,modernization(現代化)是一個名詞,但又具有動賓含義,與動詞modernize同義,是“使成為現代的”(to make something modern)之意,也可引申為接受、采納現代的方式、觀念、模式等(to accept or adopt modern ways,ideas,styles)。在漢語中,“現代化”是一個外來詞,但從語法上講,“現代”這個形容詞之後加“化”,就成為一個動名詞,與英語中的“to make something modern”是同樣的意思。可見,現代化表現為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將發生一係列的變革與變化。
現代化這個詞出現在18世紀絕非偶然,而是和產業革命有其必然的內在聯係。18世紀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興起,首先是紡織機械革命,繼而發生蒸汽機革命。新的生產方式一下子把效率提高了幾十倍、幾百倍。產業革命之後,變化實在太快、太大了。馬克思也肯定:“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頁。
如果人們不接受、不采用新的先進的方式,就會落後而被淘汰,這種新的方式涉及方方麵麵,需要有一個新詞來表達,“現代化”一詞就應運而生了。
在中國,“現代化”這個詞大約出現在20世紀初,自從清末實行洋務運動以後,現實中要不要現代化問題就已開始讓位於怎樣實現現代化問題,隻是當時沒有明確的“現代化”這個提法而使用別的稱呼罷了,如“西化”、“歐化”等。由此可見,中國人接受和使用“現代化”這個詞,至少比西方晚了150年,這表明中國人在觀念方麵的落後和差距。因此,在世界性的現代化運動中,中國處於什麼位置,就不難想象了。
現代化運動從18世紀70年代發展到今天,世界上經濟、政治、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國家,不論是英、美,還是德、法,都不能算是現代化的典範了,於是應該形成一個具有廣泛涵蓋性的新的“現代化”概念來說明和界定這一運動,並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曆史學的研究中被廣泛使用。150多年來,特別是二戰以來,雖然人們對現代化的研究不斷深入,但曆史發展到今天,“現代化”一詞的確切含義究竟是什麼,學術界迄今沒有一致的看法,更沒有公認的定義可言。
北京大學著名現代化研究專家羅榮渠先生認為,“現代化”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由於生產力發展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從而引起社會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即以現代工業、科技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並因而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深刻變革的過程;狹義的現代化是指把現代先進技術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與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過程。
這裏就目前學術界關於“現代化”含義的種種說法加以歸納,大致可概括為以下五大類。
第一,現代化即工業化。工業化無疑是現代化的主要內容,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工業化,更確切地說,是經濟落後國家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由於工業革命,社會的生產方式、進而分配方式也產生了變化;產業結構、進而社會結構也產生了變化;經濟基礎、進而上層建築也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先在歐洲,然後在北美發生,其後波及到世界其他地區,這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的運動,但是一個參差不齊發展十分不平衡的運動。因此,這裏所說的工業化,不能僅僅理解為18世紀後半期從歐洲開始的工業革命所引起的那個工業化過程,那隻是初期工業化或古典式工業化。從現代化的觀點來看,西歐、北美的工業化,除英國以外,都始於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才進入成熟的高度工業化階段;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大都始於20世紀;對第三世界的新興國家來說,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可以說,今天所有在經濟上處於欠發達或開發不足的國家都共同致力於工業化的目標,把它作為根本改變國家麵貌和國際地位的戰略性措施。因此,用“工業化”這個標題來概括現代社會變遷的動力、特征和進程,已為經濟史學界和社會史學界所廣泛接受。工業化的過程不僅限於經濟方麵,它還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麵。工業化一旦開始進行之後,必然會破壞傳統的前工業社會,從而加深工業社會與前工業社會的差別與對立。前工業社會,又稱傳統社會、農業社會,一般都處於前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包括經濟發展懸殊、政治結構各異的各種類型,但共同的特點是:農村社會,手工業生產,使用再生性生物能源,經濟增長異常緩慢,封閉保守,職業分化簡單,等等。工業社會也有各種模式,但其共同特點是:都市社會機械化、自動化與專業化程度高,非生物性能源的廣泛使用,經濟持續增長,職業分化複雜,科層製度,等等。現代化就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曆史過程。中國晚清洋務派引進近代工業,中國開始現代化,但隨即發現工業發展不起來,因此必須有製度改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也許是更重要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