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明
綏青(1851—1934),帝俄時代極具傳奇色彩的出版家。他14 歲從鄉下來到莫斯科,原打算到皮貨商那兒學生意,因無位置,暫時到沙拉波夫的書鋪幫工、學徒,由此進入出版業。他進入書鋪後很快成了骨幹。他負責經營小石印廠,重金聘請好的畫工,結果他印的圖畫漂亮好看,十分暢銷。他善於選購市場寫手拿來的稿子,並指導他們將普希金、果戈理的小說改編為通俗故事。後來他獨自開書店、當老板。1883 年他組建了圖書出版股份公司。他認為圖書經營之道是:非常有趣+ 非常便宜。靠這兩條,他很快在市場上站住腳。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他的命運:1884 年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追隨者成立了一家出版社,出版麵向平民的有益圖書,他們請綏青承擔出版、發行業務。在和一大批作家的交往過程中,他認識到出版不隻是做生意,也關乎“文化”,書店的任務是為平民服務,把平民造就成讀者。他改造了農民普遍使用的《曆書》,把內容編得豐富又實用,每年銷出600 多萬冊。後來他在多種類圖書的出版中都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他將世界公認的經典童話引進俄國,還出版重頭書《軍事百科全書》、《托爾斯泰全集》等。1914 年他出版的圖書占當年全俄國所有出版物的1/4 以上。晚年時他寫了一本回憶錄,於1922 年交給蘇聯國家出版局,直到1934 年他去世後才出版。
《為書籍的一生》是俄國近世出版家綏青的自述。綏青隻在鄉村小學讀過3 年書,他不會寫嚴格的自傳,隻是晚年記下了一些往事片段。作家富曼諾夫(小說《恰巴耶夫》的作者)讀了這些片段後《為書籍的一生》俄文原版封麵說:“它的內容太有趣了,哪怕是用來寫一部小說都行。”書稿1922年交給蘇維埃出版局,但直到1934年綏青去世後才出版。1963 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中文譯本。為書籍度過一生並非綏青個人的選擇。他15 歲從鄉下來到莫斯科,原打算到皮貨商那兒學生意,因無位置,暫且到沙拉波夫開的書鋪打雜幫工,由此進入出版業。這是1866 年9月的事情。沙拉波夫做圖書買賣,是繼承哥哥的事業,偶爾做起來的,因此對這一行不大考究。他自己主要做皮貨交易,還做古舊神像買賣,請熟練的畫師加工神像,請古董內行裱糊整新神像,賣給莫斯科愛好古物的顧客。書鋪則主要經營印製粗劣的宗教或倫理內容的木板年畫,供鄉下人在年節時掛;再就是一些市場寫手拚湊的驚險故事、恐怖小說以及圓夢書、尺牘大全、歌曲本,也有一些傳統童話如《鮑瓦王子》等,供窮人消遣。沙拉波夫把這些畫和書批發給一些沿街叫賣的小販或小販團體的老板。他不是一個出版商,隻是一個中間人。
小綏青一邊做擦鞋、洗碗、挑水、買菜的雜務,一邊跟著師傅們學做書畫販賣業務。他勤快肯幹,機靈忠厚,很得老板喜歡,幾年後成為書鋪的骨幹。到他25歲時,已經不滿足別人供給的書畫質量,打算自己投資開辦一家石印廠,全部設備需7 千盧布。他多年積蓄也不過4千盧布。其餘3千盧布,老板同意為他擔保。有了自己的印刷機,他開始改進圖畫的印製質量,印刷大畫家瓦斯涅佐夫等人的畫;他可以自由選購市場寫手們拿來的稿子,指導他們如何將普希金、果戈理的小說改編為通俗故事,他還出版《娜塔爾卡·波爾塔芙卡》一類的小說;俄土戰爭時期,他刊印軍事地圖和戰役畫圖。也就是說,他可以自己給自己供貨,而不是隻能從那些低劣的印刷品裏選購。他的印刷品印得漂亮,內容新穎,銷路大開。他不滿足已有的成果,聘請最優秀的畫師和第一流的匠人,“從來不跟他們講什麼價錢,隻是向他們要求最高的質量”,而他自己則“注意著市場上的情形,煞費苦心地研究一般人的趣味”。1882 年,在全俄工業展覽會上,綏青展示了第一台俄國自製的印刷機,參觀展會的沙皇和皇後親眼看到皇室的畫像是怎樣印製出來的,甚為讚賞。綏青的印刷品在展會上獲得獎章,進一步提高了知名度。他的工作和生活一帆風順。沒有子女的沙拉波夫拿他當親生兒子對待,打算把書鋪傳給他,後來又支持他獨自開店當老板。1883 年,他個人的書鋪開張,並於同年與另外3人一起組建了“綏青圖書出版股份公司”,固定資本7.5萬盧布。他總結了17年圖書出版的經營之道,“它們是非常有趣的”,“它們是非常便宜的”。有了這兩條,就能在市場站住腳。
事業成功的同時,綏青也深知沙皇時代俄羅斯圖書市場上的種種缺陷,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離真正的文學很遠”,但如果沒有特殊變故,他會像他的老板沙拉波夫一樣,用心經營通俗讀物,兼做一些其他買賣,安然度過一生。一件偶然的事改變了他,使他的圖書從市場寫手的通俗故事一步跨向列夫·托爾斯泰,從此與真正的作家和文學聯係在一起,進入主流文化和時代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