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古裝戲特別是清宮戲成為電視劇的主流。一到黃金時間打開電視,鋪天蓋地的這個皇帝那個皇帝的。皇帝大家都懂,但是什麼中堂、學士、撫台、道台的,一些不熟悉過曆史的讀者就不怎麼明白了。

嚴格說來,要到秦漢才是中國曆史上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隻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隻要到秦漢,中央方麵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並存,而是緊密隸屬於中央的郡縣製度的行政區分了。漢其實是秦的延續,而秦又很短,就不講了。

政府的組織,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職權分配。第一是皇室與政府之職權劃分,第二是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另外,還有軍隊體係、情報體係、監督體係。

古代中央政府的組織。最開始有所謂三公、九卿,這是政府裏的最高官。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相當於軍委主席;禦史大夫管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應該有點象中紀委加反貪局加審計署,但這個職能但不完全。這個禦史台就相當於監督體係了,相當於台灣的監察院。另外,科舉製度,大致相當於孫中山的考試權了,也相當於台灣的考試院。而行政體係中的三省,也隱約有了決策(門下省)、審議(中書省)、執行(尚書省)相分離的製衡製度。

中國古代政府組織結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史。漢和唐,是曆史上最能代表中國的兩個朝代。政府與皇室的劃分,自漢以來即然。惟就王室論,皇位世襲法,永遠無何大變動,隻是朝代的更換,劉家換了李家,此等是並不重要。但就政府來說,其間變化則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為“相權”,因於相權的變動,一切製度也自隨之變動。

漢朝時的皇帝宰相,各有一個“秘書處”,而兩邊的組織,大小不同。漢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五尚都隻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飲食起居。隻有尚書是管文書的,這真是皇宮裏的“秘書”了。漢代開始的尚書,其職權地位本不高,後來才愈弄愈大。最先尚書隻是六尚之一,這是皇帝的秘書處。若說到宰相的秘書處呢?共有十三個部門,即是當時所謂的十三曹,一個曹等於現在一個司。當時宰相秘書處組織龐大,職權廣泛。

唐代政府和漢代之不同,若以現在話來說,漢宰相是采用領袖製的,而唐代宰相則采用委員製。換言之,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於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漢朝隻有一個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會議,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會議。唐代則把相權劃分成幾個機關,這幾個機關便須常川會議,來決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漢代宰相下有副宰相,禦史大夫,我們也可說,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權,禦史大夫掌握的是監察權。唐代宰相共有三個衙門,當時稱為三省:一中書省,二門下省,三尚書省。此三省職權會合,才等於一個漢朝的宰相,而監察權還並不在內。

宋代的相權,較唐代低落得多。宋代也有三省,實際上隻有中書省在皇宮裏,門下尚書兩省都移在皇宮外麵了,故亦隻有中書省單獨取旨,稱政事堂。又和樞密院同稱兩府。樞密院是管軍事的,而中書和樞密對立,也就是宰相管不著軍事。宋代又另設一個考課院。考課就等於銓敘,後來改名審官院。又把審官院分東西兩院,東院主文選,西院主武選。哈哈,看來考試院也不是孫中山的發明。

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製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若論漢、唐、宋諸代,中央政府的組織,皇權相權是劃分的,其間比重縱有不同,但總不能說一切由皇帝專製。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據正史記載,因宰相胡維庸造反,明太祖受了這個教訓,從此就廢止宰相,不再設立。他並說以後他的子孫也永遠不準再立宰相。所以明代政府是沒有宰相的,清代也沒有。所以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變,即是宰相之廢止。

沒有宰相了,又怎樣辦呢?從前唐代是三省分職製。一個中書省,一個門下省,一個尚書省。到了宋代,門下省退處無權,給事中大體也如諫官般,變成和宰相對立,很少能對詔諫行使封駁權。其時的宰相,則隻是一中書省。自元迄明,中書省還是正式的宰相。中書門下兩省都廢了,隻剩尚書省,但尚書令及左右仆射也不設了,於是尚書省沒有了長官,改由六部分頭負責,就叫做六部尚書,六部首長,各不相屬。這些尚書都是二品大員,這已經是當時最高的官階了。這樣所有的相權就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了。明代皇帝的秘書處,當時稱為內閣。秘書便是內閣大學士。因為皇帝在宮裏辦公,他需要幾個秘書幫他忙,這些人的辦公地點在中極、建極、文華、武英四殿,還有文淵閣、東閣兩閣。這些處都在內廷,所以這些人就稱為內閣學士或內閣大學士。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擬定,送皇帝畫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折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擬旨。現在明代,則一切詔令,皆出皇帝親旨,大學士隻替皇帝私人幫忙,全部責任在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