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愛莫能助

典出

《詩經·大雅·烝民》:“愛莫助之。”

宋代陽枋《上淮閫趙信庵論時政書》:“未能見君子顏色,乃欲摭簡編中古人陳爛兵法,冒瀆高明,多見其不自量,姑以致愛莫能助之之意雲爾。”

解釋

愛:憐憫,同情。意為雖然同情憐憫,願意幫助,卻無能為力。

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梅州梅山(今四川眉山)人。

蘇軾在宰相王安石手下當門生時,因他自恃聰慧敏捷,與人交往做事,不夠虛心謹慎,因而被降為湖州刺史。

有一次,他去拜見老師,不巧王安石正在休息,他便在書房內等候。蘇軾見老師的書桌上有一素箋,上麵有兩句詩:“西風昨夜入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興之所發,不顧所以,提起筆來在信箋上續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蘇軾寫完後,便離去了。過了一會兒,王安石來到書房,看到蘇軾寫下的詩句,很是氣惱,恨蘇軾輕薄之性老是改不了。 便密奏聖上,降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知道這是因為續詩觸犯了王安石而貶官。臨上任時,不得不向老師辭行。王安石在大堂以師生之禮接見了蘇軾,並對他說:“子瞻左遷黃州,乃聖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蘇軾連忙說道:“都是學生才力不及之過,豈敢埋怨老師。”王安石又說:“望你到了黃州,努力學習,好自為之。”蘇軾稱是,便拜辭而去。

蘇軾到黃州後,有一年重陽之後,連日刮了幾天大風,等風停後,蘇軾到花園賞菊,隻見滿地都是花瓣,枝上沒有一朵花,驚得他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這時他才醒悟,想起在老師家裏的那兩句詩,不是老師錯了,而是自己錯了。經過這件事,蘇軾知道了,今後切忌不可輕易笑話別人。

愛屋及烏

典出

《韓詩外傳》:“愛其人,及屋上烏;惡其人者,憎其骨餘。”

《孔叢子·連叢子》:“若夫顧其遺嗣,得與群臣同受厘福,此乃陛下愛屋及烏,惠下之道。”

解釋

原意是因為愛一個人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 比喻愛一個人連帶關心與他有關的人和事。

故事

相傳周文王去世後,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薑太公繼續擔任軍師,又請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即召公)做助手,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他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通商朝的京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

周武王建周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以及如何使局麵迅速穩定下來,心裏沒譜,很是擔憂。為此,他請來薑太公商量。問道:“該怎樣對待商朝的人呢?”太公答道:“我聽古人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厭惡他的仆從家吏。商朝的貴族、大臣、將士都是我們的敵對分子,除惡務盡,應該全部殺盡一個不留,您看怎樣?”

安步當車

典出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或“無罪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時以當肉”。

梁啟超《中國現在記》:“每日到局裏隻要把照例的公事辦完,立刻回公館吃飯,一到下午,便一個人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

解釋

安穩緩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在坐車。古代常用來比喻人懷才不遇,官場失意後的無奈心情,也比喻才子退隱山林,不願出仕,安於貧困生活的清高品質。現多用於形容悠然散步的樂趣。

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個隱居的才子名叫顏蜀。有一天,齊宣王召他進宮朝見。齊宣王一見顏蜀,就用十分傲慢的口氣說:“蜀,過來!”顏蜀站立不動,學著齊宣王的口氣也叫道:“王,過來!”

齊宣王氣壞了,侍從們忙說道:“君王是我們一國之主,你是個無官無職的文士,怎敢這樣放肆呢?”顏蜀說:“正因為這個緣故,我才叫他過來。要是我走過去,就是巴結國君,隻有國君走過來,才能顯示他對文士的尊重。”齊宣王大怒,厲聲問道:“那是國君高貴還是文士高貴?”顏蜀道:“當然是文士高貴。”並舉例說:“秦國攻打齊國,秦軍經過魯國時,為了要保護文士柳下季的墳墓,傳令全軍,如誰在墓的五十步之內毀壞了一草一木,立即處死!進入齊國後又下令:誰要是砍下了齊王的頭獻上來,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千鎰。您說是國君高貴還是文士高貴呢?”

齊宣王沒話可說,心想:“這有才能的人就是得罪不得。”於是,便改換笑臉,非常客氣地說:“顏先生果然名不虛傳,欽佩之至!請您和我一起來住吧,我們共享榮華富貴,保您享之不盡!”

顏蠋冷淡地說:“謝謝您,我不願享受什麼榮華富貴,我隻願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富貴,清靜以自娛!”

顏蠋說完便禮貌地辭王走了。

安如泰山

典出

《漢書·嚴助傳》:“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也。”

《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易林·坤之中孚》:“安如泰山,福喜屢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