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文化視角觀照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問題
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是近來關於職業教育的一個熱門話題,引起了眾多教育專家、職教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和熱烈討論。這樣一個熱點的出現,說明職業教育已經發展到一定的層次,同時也正麵臨著實現突破、完成蛻變與大幅提升的關口。如何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成為跨越這個重要關口的焦點問題。沈漢達先生在其多年執教經驗的基礎上,潛心鑽研,形成的《中國職業教育魅力建構論》專著,正是對上述問題的一個回應和解讀。
吸引力是一個綜合問題,與諸多因素有關。除辦學實力外,也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心理狀態等影響。正如漢達先生在書中所說,“職業教育吸引力主要表現在對‘人’是否具有吸引力上”。而人與文化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聯係。一個人,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無一不是文化影響的結果。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這種影響又是深遠而持久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人是文化的產物。
所以,下麵就傳統文化角度來談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問題。
我國傳統文化中影響力最大、最深、最廣、最長遠的是儒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家文化有其巨大的價值和意義,這為世人所公認。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文化也的確有其消極的影響。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孟子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都以步入仕途為人生正途,為官作宦方為人上之人。儒家還“誨人不倦”地告誡民眾要崇官、敬官。此種思想成為社會價值觀的主流,自科舉製度確立以來廣為人們所接受,形成“官本位”思想,即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又以此來評判人生價值的大小。於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金榜題名時”成了人生一大幸事。同時,儒家鄙夷手藝、技能,視為“小道”、“鄙事”;斥工匠為“奇技淫巧”,屬“雕蟲小技”、“玩物喪誌”之流。在這種重“道”輕“技”、重“藝”輕“事”的思想影響下,出現一批又一批隻會高談闊論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秀才們,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種觀念深深植根於中國社會,由此滋生出麵子觀、等第觀等,對今天的人們依然有著極其強大的影響,支配著人們的意識,左右著人們對教育與就業的選擇。麵對一方麵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麵技能型人才緊缺、企業高薪聘用高級技師的現實,廣大家長和學生寧願日後找不到工作也要在千軍萬馬中去擠高考“獨木橋”,而不願“屈尊”選擇職業教育;寧願拚盡全力去爭取那個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的公務員名額,也不願做一名專業技術人員。高考熱持久不衰,考公務員熱持續升溫,甚至社會上熱衷所謂“仕途經濟”,就折射出上述傳統思想的強勢回歸。
因此,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這是毋庸置疑的。要構建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就不能不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漢達先生以其睿智的頭腦,敏銳的思維,洞察深邃,明辨幽曲,在其專著《中國職業教育魅力建構論》中專列“觀念層麵”,進行專門研究,作出精當分析,上溯源流,下及餘脈,清晰明了,入情入理。如果把該部分內容集聚合觀,堪稱一篇架構嚴而論述精的專題論文。
是為序。
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學會顧問
上海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鄧偉誌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