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八月中旬一個男嬰在哭泣聲中緩緩落地,因為男嬰的家庭位於農村。在那個改革開放的潮流時代,每個人都想在潮頭脫穎而出。男嬰的父母一心想去城裏打工賺錢,他們以為隻要離開農村就能抓住機遇迅速致富。於是,在男嬰還未滿周歲時,就將他托付給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踏上了去往城市的列車。
男嬰慢慢長大,在爺爺奶奶的悉心照料下,他健康且快樂地度過了童年時光。他聰明伶俐,學習成績優異,這使得遠在城裏的父母決定將他接到身邊上學。
來到城裏後,一切都是新鮮而陌生的。高樓大廈取代了鄉村的田野,汽車喇叭聲代替了雞鳴犬吠。男孩努力適應著這裏的生活並融入學校。然而,父母長期以來聚少離多積累的矛盾爆發,最終選擇了離婚。
男孩跟著父親生活,不久之後老家傳來消息,村子要拆遷了。男孩一家得到一筆拆遷款,徹底在城裏安定下來。男孩雖經曆了家庭的變故,但他也因此變得更加堅強獨立。他把精力都放在學業上,成績越來越好。
然而,一切都在父親再婚後發生了改變。繼母的到來,讓男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和壓抑。盡管他努力學習,想要贏得繼母的認可,但無論怎樣都無法改變現狀,成績也因此一落千丈。男孩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開始在學校裏混日子。他結識了一群不良少年,跟著他們學會了抽煙喝酒打架。父親忙於工作,很少關心他,繼母更是視若無睹。
一次,男孩在學校打架鬥毆被老師叫家長,父親趕來後當著眾人的麵狠狠罵了他一頓,卻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眼中的絕望。回家後,繼母又是冷嘲熱諷,男孩心中的怒火燃燒起來。
從此,他越發變本加厲,整天逃課泡在網吧。他覺得既然沒人在乎他,他也沒必要做好孩子。他故意弄壞家裏的東西,跟繼母對著幹。父親試圖管教,可是多年缺失的陪伴早已讓父子間產生隔閡。男孩像是一艘迷失方向的船,在黑暗的大海裏越漂越遠,曾經那個積極向上的他仿佛消失不見,隻剩下這個滿心怨恨、肆意放縱自己的壞小子,未來對他來說一片迷茫,而他也不想再去尋找希望之光。
就這樣男孩渾渾噩噩度過了初中三年的美好時光。男孩每天不是打架就是抽煙喝酒,已經成為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少年。因此老師給的畢業結語就一句話“問題少年,誰教誰倒黴”一句話讓男孩在高中遭受的老師無數白眼與針對。這讓他越來越討厭學習也越來越討厭自己的父親。因為這個高中是父親找了很多關係花了很多錢進來的。他認為要不是父親他不會來上學就不會遭受老師的白眼和針對。他把這一切都怪罪在父親的身上。他很委屈, 但是沒人讓他傾訴,他沒人可以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