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館 周芷芷
正值上海醫科大學校慶80周年之際,寫一下當初我參與建立上海醫科大學 “科技名人檔案 ”工作的感想和往事。
我在原上醫大工作了37年,而今退休也已18年了。回首往事,我深深地感到,是黨和學校把我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姑娘逐步培養成一個國家幹部,並為國家和學校盡一份黨員幹部應盡的職責。
1982年,我因工作需要從中山醫院調到上海醫科大學科研處負責籌建科技檔案的工作。在校方的積極支持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從無到有成立了科技檔案室,後與文書檔案室合並成立了上海醫科大學檔案館。在從事檔案工作的7年中,我深感建立 “科技名人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原上醫大是一所曆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高等學府。當時擁有教授74名,副教授231名,其中有30名已被列入。中國名人詞典,這是一批蜚聲中外、造詣較深、學術卓越、醫療技術高超,為我國醫療衛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及醫療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寶貴人才。因此,收集整理、保存好這些專家教授的豐富教學經驗和卓越科研成果,是一項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工作。
校領導決定將建立 “科技名人檔案 ”的繁重任務交給我們時,時間緊迫,工作量又大,再加上當時受 “文革 ”遺留的影響,人們對個人的材料交給學校保存存在種種顧慮,工作開展起來有一定難度。為了打消部分人的思想顧慮,我們決定逐個上門做思想工作,並積極爭取他們家屬的支持,再與他們的學生和秘書密切配合,積極收集材料,分類整理,力求做到真實、全麵、係統,為教學科研服務。
在這項工作中,我能有機會與許多教授專家深入接觸,得到指導,接受了教育,感到收獲不小。記得那年暑假,陳秉衡副校長冒著酷暑帶領我們訪問一級教授、婦產科專家王淑貞女士和皮膚科楊國亮教授,向他們談了建立 “科技名人檔案 ”的打算和意義,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王淑貞教授立即將她曆年收藏的榮譽證書、重要著作交給我們,並語重心長地說:我“很願意把我的著作和全部證書交給學校保存,這些榮譽不僅是我個人的,更應該屬於國家和學校的。年”逾87歲高齡的楊國亮教授,將自己曆年發表的論文著作不辭辛勞的幾次親自送到檔案室,還認真地與檔案管理人員清點核對,並說:缺“什麼,還可以補充 ”。這些專家教授對國家事業和學校工作的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使我們深受感動。又如,腫瘤醫院病理科凃蓮英教授是研究惡性淋巴病的專家,她在工作和科研上均有重大的貢獻,多次被評為醫院先進工作者和市三八紅旗手,報刊廣播曾多次報道過她的先進事跡 ;尤其在她身患癌症期間,仍分秒必爭地堅持為祖國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而嘔心瀝血地工作,直到生命的終止。當時,科技檔案人員曾多次去家訪,凃教授非常願意支持我們的工作,在病重期間將他們的科研材料認真整理後交給組織,令我們很受教育。我們決心以她為榜樣,搞好科技檔案工作。
上述這些教授專家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們一生對國家和人民所作的貢獻是永存的,後人將永遠銘記他們。因此,活著的人必須認真思考人生中如何為後人留下些什麼,為祖國的醫療事業多做些什麼,以盡我們每個醫務工作者的職責。現在,“科技名人檔案 ”正發揮著它的積極作用,我也從上醫大檔案館副館長的職位上退了下來,加入到退休人員的行列。每當走過 “科技名人檔案 ”館前,不禁想到能為學校檔案工作建設,為科技名人的傑出成果、工作業績的永久珍藏並光大發揚,獻出自己青春年華,還是感到十分溫馨和欣慰的。
後 記
經作者、編委們近一年的辛勤勞動,。心印複旦園。終於同讀者見麵了。這是繼。旦園楓紅。、。為了夕陽紅。兩書之後,由複旦大學退管會、退教協、老教授協會和退大分校合作編寫出版的第三種書。本書彙集的111篇文稿,絕大部分是由退離休教授撰寫的,是他們親身經曆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