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嚴格限製中外交通、貿易的政策。也稱為“閉關政策”。源於清初頒行的禁海令。1644~1684年,清政府為防止東南沿海地區的南明勢力和鄭成功的海外抗清活動,曾實施嚴厲的禁海令,規定“片帆不準入口”,“寸板不許下海”,違者嚴懲不貸。1683年清軍收複台灣,清廷於次年宣布開放海禁,以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今連雲港)四處為對外貿易口岸。1757年,乾隆帝以“洋商錯處,必致滋事”為由,下令僅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關閉其它3個口岸。清政府為嚴格限製海外貿易,在廣州建立了壟斷進出口貿易的“公行製度”,規定外商來華辦理外貿及其他事務,必須由經其特許之公行商人進行或代辦。為嚴格管理來華外商,清政府還先後頒布了《防範外夷規條》、《民夷交易章程》、《防範夷人章程》等,對外國人的商貿活動、居住處所、停留時間、行動自由等,都作出了嚴格規定,對進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也嚴加限製。閉關鎖國政策一直實施到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為止。它是落後、保守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後期雖具有一定的自我消極防禦功能,但卻不能真正抵擋世界資本主義的侵略,反而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等交流和近代中國社會的正常發展。
【廣州十三行】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特許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商人同行組織。也稱“公行”、“官行”、“洋行”、“洋貨行”、“外洋行”。相傳名稱始於明代。清代最初成立於1720年,後因外商及行外商人反對,曾數立數廢。清政府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後,十三行業務更加發達。但並非完全固定為十三家,其曆年數目時多時少,習慣上仍稱之為十三行。清政府規定:十三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項、規禮;傳送政府有關法令,督促外商遵守;代遞外商公文,管理外商等義務;並有壟斷對外貿易,分配行商進出口貨交易額,劃一市價等特權。其在清政府與外商之間的一切交涉中起中介作用,在對外貿易中則是內地的外銷土貨商人和收購洋貨商人的代理商。初為牙行性質,後也自營買賣。十三行雖有行會組織,彼此間仍有競爭。其共同點是倚仗官府勢力,壟斷進出口貿易,通過幫助外商推銷商品和收購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而大獲其利。官府則從中收取賄賂。自19世紀初鴉片及各項商貨走私貿易興起之後,外商實力雄厚,在貿易中逐漸取得主動。十三行中則多數行家營業虧蝕,資金短缺,負債很多,常有倒歇;僅有幾家尚稱殷實。至鴉片戰爭前,十三行的總體地位已日趨衰落。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廢除十三行獨攬中國對外貿易特權,從此該機構不複存在。
【鴉片貿易】
近代西方殖民者為掠奪中國人民財富而經營的毒品貿易。鴉片,英文opium 的音譯,又稱“阿片”、“阿芙蓉”、“罌粟”、“洋藥”等,俗稱“大煙”。鴉片含有大量嗎啡和尼古丁,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毒性很大,有成癮性。作為藥用,鴉片早在唐代即自阿拉伯輸入中國,但數量極少。17世紀,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把吸食鴉片的方法傳入中國。1729年,清政府第一次頒布禁止吸食鴉片的法令。1796年,嘉慶帝又詔停鴉片征稅,嚴禁其輸入,鴉片貿易遂成非法的走私貿易。西方殖民國家對華走私鴉片,最早的是葡萄牙、荷蘭等,繼之有英、美、俄等國,尤以英國為害最烈。1757年,英國占領印度鴉片產地孟加拉,強迫當地農民擴大鴉片種植。1773年和179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先後取得了鴉片專賣與製造的特權,從此即向中國大量銷售鴉片。據不完全統計,鴉片戰爭前40年間,偷運進中國的鴉片不下427萬箱,價值超過3億銀元。鴉片貿易,使中國對外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造成白銀大量外流;它不僅在政治、經濟上、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災難,而且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健康;引起了中國人民的禁煙鬥爭。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於1840年和1856年兩次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因戰敗同英、法、美簽訂《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海關稅則》,準許外商在通商口岸銷售鴉片,稱為“洋藥”,規定每百斤收稅銀30兩。從此鴉片作為進口商品,取得“合法”地位,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躉船】
平底匣形的非自航船。躉為重量單位,每1680斤為一躉,約300躉為一船,故稱躉船。最常見的是固定在岸邊供船停靠的“浮碼頭”,可供裝卸貨物和旅客上下船之用。19世紀,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大型躉船被利用為儲存鴉片的場所。1839年,停泊於廣東伶仃洋麵的即達22艘,每艘儲存鴉片約1000箱。鴉片戰爭後,鴉片躉船遍及我國東南沿海,北到牛莊、營口,南至廣東,尤以上海吳淞口外為多。躉船作為鴉片走私的中轉站,專門接受飛剪船運來的鴉片,一部分就地銷售,大部分轉銷沿海和長江各埠。其船上貯有食品、淡水和武器彈藥,駐有售貨、司帳及武裝護衛人員,號稱水上“浮動堡壘”,在我國沿海先後存在達70餘年。
【虎門銷煙】
中國人民在禁煙鬥爭中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1839年3月10日,奉命查禁鴉片的欽差大臣林則徐抵達廣州。他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加緊整頓海防,緝拿煙販,嚴厲查禁鴉片。3月18日,林則徐召集行商,宣布了以“清源”為核心的禁煙政策,限令外國鴉片販子在3天之內,將其躉船上所有鴉片造具清冊,盡數繳官,以絕其害;並要求外商出具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同時他表示禁煙決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破壞禁煙,唆使英商拒繳鴉片,並準備將英商撤離廣州。3月24日,林則徐下令封倉,暫停中英貿易,派兵圍守商館,撤退中國雇員,斷絕商館與澳門往來交通。由於中國人民的堅決鬥爭,義律無可奈何,轉而命令英商繳煙。4、5月間,英、美鴉片販子被迫繳出鴉片20283箱(每箱約120斤。其中1500餘箱係美國煙販繳出)零2000多麻袋,總計2376萬餘斤。從6月3日到25日,在林則徐主持下,用鹽鹵和石灰將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銷煙時,去現場觀看的群眾莫不歡欣鼓舞,拍手稱快;一些外商和傳教士則形象十分狼狽。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重大勝利,也是對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一次沉重打擊。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清除煙毒,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誌和決心。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英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戰爭起因是英國以武力強行向中國銷售鴉片,故稱鴉片戰爭。早在18世紀末期,英國就企圖用外交和武裝挑釁的手段衝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打開中國大門,未果;英國資產階級為改變英國在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扭轉巨額貿易逆差,於1773年確立了鴉片侵華政策。從此,鴉片作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特殊商品”和“敲門磚”,被大量走私到中國。中國人民堅決反對鴉片侵略,掀起了禁煙鬥爭。清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利益,也曾多次嚴令禁煙。1838年12月底,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毀收繳的全部鴉片。英國資產階級聞訊後立即發出狂熱的戰爭叫囂。
10月1日,英國內閣借口“保護通商”,正式決定出兵侵略中國。1840年6月,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和談判全權代表喬治?懿律(查理?義律為副)率領艦船48艘,士兵4000餘名到達廣東海麵,28日封鎖珠江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林則徐、鄧廷楨在廣東、福建嚴密設防,使英軍進犯廣州、廈門的企圖未能得逞。英軍遂北上,乘虛攻占浙江定海,又於8月闖到天津海口,向清政府投遞照會,進行軍事威脅。道光帝十分恐慌,由堅持禁煙轉而謀求妥協,派直隸總督琦善前往大沽口與英軍談判。英軍在得到琦善答應“代伸冤抑”後,9月中旬陸續南撤。道光帝又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州與英軍繼續談判,並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11月底,琦善抵廣州,為求和竟自動撤除珠江口附近防務,遣散水勇。時懿律因病回國,義律成為談判全權代表。1841年1月7日,在談判中英軍突然攻陷虎門口外的大角、沙角炮台,又於26日武裝占領香港。次日,道光帝決定對英宣戰,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主持戰事。2月底,英軍攻陷虎門炮台,關天培彈盡援絕,壯烈殉國。4月,奕山到廣州。5月21日夜,貿然發動進攻,大敗。
英軍反撲,占領城郊泥城、四方炮台,居高臨下,炮轟廣州城。奕山豎白旗投降,5月27日簽訂了《廣州和約》。月底,廣州北部三元裏等地人民奮起抗英,迫使英軍退回軍艦。英國政府不滿足已取得的侵略權益,決定召回義律,改派璞鼎查為侵華全權代表,擴大侵略戰爭。8月26日,英軍攻陷廈門,10月又先後侵占定海、鎮海、寧波三城。道光帝被迫重新迎戰,派另一皇侄、協辦大學士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江辦理軍務。1842年3月10日,奕經分兵三路進軍,企圖一舉收複定海、鎮海、寧波,結果大敗而歸,反而丟了慈溪。浙江戰役失敗後,道光帝徹底妥協,急派耆英、伊裏布向英軍求和。英軍為迫使清政府完全滿足其侵略目的,拒絕談判。決定進攻長江下遊地區,扼斷運河糧運,逼迫清政府就範。
5月,英軍攻陷海防重鎮乍浦。6月中旬,攻占長江口吳淞要塞、寶山、上海。7月,英軍攻陷鎮江。8月4日,英國艦隊侵入南京下關江麵。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裏布等在下關江麵的英艦漢華麗號-譯皋華麗號上,與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至此結束。鴉片戰爭是中國曆史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的鬥爭也開始轉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虎門之戰】
鴉片戰爭中的一次戰鬥。虎門位於珠江入海口,是廣州濱海的門戶。鴉片戰爭前夕,虎門海口周圍計有新舊炮台11座,大小鐵炮330門。林則徐1839年春到廣州後,與鄧廷楨、關天培在嚴厲禁煙的同時,又增添炮台炮位,購置外國大炮200門,虎門要塞的防禦能力得到加強。1840年11月底,琦善到達廣州,對虎門要塞區的防務大加裁撤,又拆除江底暗樁等障礙物,以求早日達成和議。1841年1月7日,在談判中英軍發動突襲,攻陷沙角,大角炮台,虎門要塞的第一重門戶失守。2月中旬,義律獲悉清政府向廣東調兵遣將和對英宣戰的消息後,立即命令英軍備戰。26日清晨,英軍發起進攻,占領橫檔、永安、靖遠、威遠、鎮遠、鞏固等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督率官兵拚死抵抗。虎門危急之時,琦善拒發援兵,後英軍3000餘人登陸,守軍更寡不敵眾,關天培力戰陣亡,靖遠炮台官兵數十人也隨他一起壯烈犧牲。虎門要塞陷落,英軍趁勝侵入珠江,2月27日攻占烏湧炮台,3月2日又占領距廣州僅20餘裏的獵德炮台。此後,英艦遊戈於二沙尾、大黃氵窖內外,廣州門戶完全洞開。
【廣州戰役】
鴉片戰爭中的一次較大戰役。1841年1月27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報到北京,道光帝當即決定對英宣戰,派皇侄、禦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讚大臣,前往廣東主持軍務;又調集四川、貴州、江西、湖南等省軍隊17000人赴廣州作戰。4月14日,奕山抵達廣州。他極端仇視人民,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提出了“防民甚於防寇”的宗旨,並拒絕了林則徐提出的六條加強戰爭的措施,日夜飲酒作樂。在道光帝嚴令催促下,5月21日夜,奕山令1700餘兵勇攜帶火箭、火彈、噴筒、鉤鐮,乘小艇三路出擊,火攻停泊在白鵝潭和二沙尾一帶的英軍艦船。當晚11時許,清軍發起攻擊,初獲小勝,英艦船略受損,但未沉一艘。次日黎明,英艦乘順風發起反攻,擊潰西炮台清軍,進攻泥城港,焚毀大量師船、民舟、火艇。24、25兩日,英軍司令臥烏古率軍攻陷泥城炮台和四方炮台(即永康炮台),居高臨下,炮轟廣州城。26日,英軍更集中炮火猛轟奕山住所——貢院,並準備攻城。奕山極為恐懼,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出城向英軍乞降。27日,奕山與義律達成了屈辱的廣州停戰協定,即《廣州和約》。條約規定:奕山等率全部外省清軍撤離廣州60裏以外,一周內交給英軍“贖城費”600萬元,英軍歸還所奪炮台,退出虎門。事後,奕山等竟編造謊言,詭稱英軍乞和,欺騙清廷,道光帝也隻好默認了《廣州和約》。
【三元裏抗英鬥爭】
近代中國人民自發武裝起來,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大規模鬥爭。鴉片戰爭中,清軍在廣州戰役中失敗,訂立《廣州和約》,激起人民的武裝反抗。三元裏位於廣州城北,離城約5裏。英軍攻占廣州城北各炮台後,連日四出騷擾,無惡不作。1841年5月29日,一小股英軍竄到三元裏一帶搶掠,菜農韋紹光等奮起反抗,打死敵人數名,其餘的英軍抱頭鼠竄。群眾預料到敵人定會前來報複,遂集合於村中三元古廟(即北帝廟,亦稱海神廟),以廟中的黑色白邊三星旗為“令旗”,約定“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共同抗擊英國侵略者,當天下午,群眾又聯絡附近103鄉代表和以舉人何玉成為首的愛國士紳會盟於牛欄崗,共商抗英大計。30日晨,5000群眾進攻英軍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英軍司令臥烏古親自率軍1000餘人進行反撲。群眾按計劃且戰且退,誘敵深入到牛欄崗附近丘陵地帶,埋伏在此的萬餘名民眾一起殺出,將英軍團團包圍,與敵展開肉搏戰。
午後,大雨傾盆,英軍火藥淋濕,槍炮失靈,處境更加狼狽,後在增援部隊接應下,才逃回四方炮台。三元裏人民則取得了打死英軍少校畢霞,斃傷英軍50餘人,生俘10餘人,繳獲大炮2門和大量槍刀等戰利品的勝利。31日,武裝群眾趁勝包圍四方炮台,附近番禺、南海、花縣、增城、從化等縣400餘鄉數萬群眾也趕來參戰。英軍龜縮炮台,束手無策,隻得派漢奸混出重圍,帶信求救。英國全權代表義律聞訊後向廣東官府告急,並威脅說:如不立即解散民眾,英軍將廢除《廣州和約》,大舉攻城。奕山大駭,竟急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出城為英軍解圍。餘保純對群眾威脅利誘,解散了義軍,英軍才得以逃脫。6月1日,英軍開始撤離廣州,6月7日全部撤至珠江口外。廣州三元裏人民的抗英鬥爭,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敢於同一切強敵進行頑強鬥爭的偉大英雄氣概。
【浙江戰役】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組織的一次較大戰役。1841年8月,英國擴大侵華戰爭,攻陷廈門,9、10兩月,又先後攻占浙江的定海、鎮海、寧波3城。東南喪師失地,迫使清政府決定出師反攻,收複浙東。10月18日,道光帝派皇侄、協辦大學士奕經為揚威將軍,侍郎文蔚、蒙古副都統特依順為參讚大臣,調集江西、江蘇、湖北、四川、甘肅等省清軍馳赴浙江,準備對英軍大張撻伐,顯示“天朝兵威”。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卻一路遊山玩水,沉湎於酒色歌舞,直到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2月,始抵浙江紹興,又毫不作戰守準備,反誣浙省兵丁,鄉勇皆不可用。3月上旬,各省援兵到齊,奕經等認為兵力已厚,決定大舉反攻,企圖靠僥幸一戰取勝。10日,奕經集中清軍萬餘人,從紹興分兵3路出擊寧波、鎮海、定海,因作戰消息早已走露,英軍預先做了防備,結果除當地水勇在定海頗有斬獲外,3路清軍皆潰敗而歸。英軍乘機反撲,自寧波溯姚江而上,3月15日攻陷慈溪。奕經等逃回杭州,從此不敢再戰。此次戰役失敗後,道光帝轉而采取一意求和,他任命盛京將軍耆英為欽差大臣,會同已被革職的兩江總督伊裏布趕赴浙江前線,辦理向英軍乞和事宜。但璞鼎查不予理睬,於5月18日攻陷了位於錢塘江口的海防重鎮——乍浦,並繼續向長江下遊地區發動進攻。
【吳淞之戰】
鴉片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鬥。吳淞位於上海寶山縣境黃浦江與長江彙合處,是長江的第一道門戶。1842年6月8日,英艦抵達長江口,迫近吳淞。兩江總督牛鑒企圖向英軍乞和,江南提督陳化成堅決反對,親率軍駐西炮台,與將士同甘苦,誓死拒敵。16日晨,英軍進攻吳淞。陳化成指揮將士奮起反擊,牛鑒3次派人持令箭要他退避寶山,都遭嚴拒。戰鬥中,年近70高齡的陳化成奮不顧身,親自操炮轟擊敵艦,與將士一起擊傷英艦兩艘。牛鑒聞報,企圖貪功,陳列全部總督儀仗,率軍往援。英軍向其轟擊,牛鑒倉惶逃命。英軍趁機從西炮台正麵登陸,進行水陸夾攻。在腹背受敵情況下,陳化成仍率所部百餘名官兵堅守炮台,後不幸中炮犧牲,全體將士壯烈殉國。西炮台失守後,東炮台守軍潰散,英軍相繼侵占寶山、上海。長江門戶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