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為標誌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全麵爆發。短短數月,危機急劇惡化,近百家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和涉足次級抵押貸款的銀行宣布停業或破產,如被譽為“華爾街驕子”,以管理完備著稱的貝爾斯登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證券公司等在這次危機中無一幸免,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也全軍覆沒。同時,該危機還迅速波及“同住地球村”的世界各國,擴展成為一場全球共振的金融風暴。據日本《每日新聞》估計,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蒸發掉了27萬億美元的資產,相當於2007年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中國五個大國GDP的總量,幾近於2007年全世界各國60萬億美元GDP總量的一半。不僅如此,危機還從經濟領域延伸至政治領域,引起了部分國家的外交糾紛。2008年10月10日,冰島因次貸危機基本凍結了外彙資產,並將三大銀行國有化,但因債務問題與英國等國發生外交糾紛。無獨有偶,爆發於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同樣源於虛擬經濟領域——1997年,泰國突然爆發了一場貨幣危機並發展成一個金融和經濟危機,該危機迅速波及東南亞和東亞的其他國家與地區,被譽為發展奇跡的亞洲經濟“四小龍”也難逃這場厄運。危機中,大多數東南亞和東亞國家的貨幣與資產價值跌落了30%~40%,遭受打擊最為嚴重的幾個國家經濟下跌得更為厲害,東南亞與東亞地區的銀行和企業陷入空前的財務困境。泰國、印尼和韓國不得不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援助。到了1998年,所有受到影響的經濟實體,包括金融和企業素質相對良好的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地區,都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由虛擬經濟誘發的金融危機及其危害從上述事例中可窺一斑。
一般認為,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現代市場經濟已經發展至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同時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並存的“二元”經濟時代。一個現代國家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虛擬經濟的發展和支持,因為虛擬經濟能夠解決資本要素有序的自由流動和高效利用等問題,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完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如果運籌管理不當,虛擬經濟也可能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負麵影響,甚至是巨大的破壞作用,其典型特征就是引發泡沫經濟和金融危機。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當今時代的金融危機大都源於虛擬經濟,是虛擬經濟弊病的集中爆發和總反應。因此,從理論上對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關係進行分析解讀,厘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對於規範虛擬經濟的運行,以及有效預防和遏製金融危機的爆發,無疑具有關鍵且不可或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