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青年的優秀群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骨幹力量。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黨對大學生寄予了深厚的期望。當代大學生應明確曆史使命,在黨指引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一、當代大學生的曆史使命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黨的十七大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從新的曆史起點出發,進一步描繪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麵部署。實現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各項戰略任務,需要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黨對當代大學生充滿期待、寄予厚望。當代大學生必須認清曆史使命,勇擔時代重任,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而不懈奮鬥。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的報國偉誌
鴉片戰爭之後,林則徐、魏源等新興士大夫階層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實施這一戰略的關鍵在於人才,為了振興中華,容閎、郭嵩燾等對西方事務較熟悉的人提出向西方派遣幼童留學生。經過李鴻章、曾國藩多人的奏請,清廷最終批準了留學計劃,計劃分四批派遣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幼童由容閎率領,從上海坐船赴美。這些在大輪船上蹦蹦跳跳的孩子此刻也許不會想到,他們稚嫩的肩上擔負著為國尋求富國強兵之路的使命。他們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批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之中,不少人成為了近代中國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複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他們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榜樣,當代大學生要時刻把祖國與人民放在心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學習奮鬥。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振興中華是近代以來中國先進分子的共同理想。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為了抵禦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奴役,不斷探索救國興國之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既為社會主義革命準備必要前提,也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創造條件。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後,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經過艱苦奮鬥,我們振興中華的事業,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當代大學生要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曆史教訓,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條件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麵,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曆史使命。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前進的政治方向,現代化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曆史證明:我們的一切勝利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並把它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結果。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雖然經曆過各種曲折,但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最終證明它是我們的正確選擇。現代化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在進行的重大課題,也是工業化高科技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課題。現代社會是信息化、國際化、科技化、知識經濟社會。信息成為重要資源,成為國家發展效率的關鍵。開放型的國際經濟引導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極大地改造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教育改革,推動了知識經濟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應該在人的全麵發展方麵作出表率,成為符合創建學習型社會要求的學習型人才,給中國社會帶來新的發展和進步。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重任。經濟發展是黨的中心工作,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優越性。共同富裕,讓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達到全麵小康水平,是當前黨的經濟工作的奮鬥目標。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幾十年的奮鬥,進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諧社會的建設必將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務,不完成好這個繁重的任務,我們就不能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主政治建設。當代大學生應勇敢地站在開創社會文明新風的最前列,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全社會的文明程度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