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的時代,除計算機音樂之外,我們對另外一些名詞也並不陌生,如電子音樂、MIDI音樂、數字音樂、電腦音樂等等,這些概念很容易讓人產生混淆,厘清它們的含義及與計算機音樂的關係,有助於明晰計算機音樂的內涵。
一、計算機音樂及其相關概念
(一)“電子音樂”與“計算機音樂”
“電子音樂就是運用電子方法產生和修飾的音樂。”[1]“電子方法”是指完全由電子振蕩器作為發聲源的區別於傳統物理振動發聲的聲音製作方法,例如電子琴、電子合成器等等。電子音樂在經曆了具體音樂、合成器音樂兩個階段之後,現已步入了以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的新時代。權威的《音樂百科詞典》對“電子音樂”和“計算機音樂”的定義顯示了它們之間深刻的聯係:由於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更趨向於“計算機化”、“信息化”、“網絡化”,計算機也就越來越多地進入電子音樂室,成為新一代電子音樂家創作音樂、分析音樂、輔助音樂教學的有力工具,從而使得電子音樂的分支計算機音樂得到蓬勃的發展。[2]計算機音樂作為電子音樂家族中的新成員,它與電子音樂是一脈相承的,它們都摒棄了傳統樂器的物理振動發聲原理,而采用電子的或數字的方式合成聲音,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電子音樂所依賴的電子樂器都是實體樂器,而計算機音樂是利用計算機生成和改變聲音並由計算機程序控製演奏過程的虛擬化音樂,因而其所依賴的樂器是一種虛擬樂器;電子音樂的表演形式繼承自傳統樂器的表演形式,而計算機音樂的表演更多地融入了數字時代的眾多高科技設備,體現出電子音樂家們在高科技時代對音樂表演的新的追求。
(二)“數字音樂”與“計算機音樂”
從字麵意義上講,“數字音樂”往往強調的是用數字化方式進行創作、編輯,用數字載體進行存儲、拷貝、傳播的音樂,它主要依靠計算機進行操作處理,因而也可以稱它為“計算機音樂”。從實踐應用方麵講,“數字音樂”強調音頻的壓縮編碼格式,因而更具有商業含義,它被較多地應用於唱片行業,比如普遍流行的以MP3為主的數字音樂實現了發行介質由實物到虛擬的轉變,進而引發了音樂發行渠道由物流轉向互聯網的巨大變化。因此,“數字音樂”本身更傾向於表達利用數字化音頻編碼技術、網絡化傳播手段引領傳統音樂向更真實的音質、更小的體積、更便捷的傳輸等數字化方向發展的含義。
計算機音樂還有一些通俗叫法,如“電腦音樂”,它實際上是“計算機音樂”的別稱。正如電腦是計算機的口語化描述一樣。而根據《音樂百科詞典》的定義,目前國際上通用的音樂概念是“電子音樂”和“計算機音樂”兩種,本文即在後一種意義上使用。
(三)“MIDI音樂”與“計算機音樂”
隨著數字多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MIDI作為多媒體技術在音頻領域的又一應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MIDI,是英文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樂器的數字化接口)的縮寫,它是為解決各類電子樂器的通訊兼容問題而誕生的,整個MIDI係統包括合成器、電腦音樂軟件、音源、電腦、MIDI連線、調音台、數碼錄音機等周邊設備。MIDI本身作為一種通訊協議,它僅僅是一種接口技術,但是其普及之廣以及依賴於計算機的特點使得音樂愛好者都將其當作了計算機音樂的代名詞。這在嚴格意義上講是不準確的,容易使計算機音樂的概念變得混淆,因而有必要對其加以區分。
二、計算機音樂的美學分析
由計算機“創作”,並在極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傳統音樂創作主體的計算機音樂的出現,無疑是對經典音樂美學的一次深刻重構,它極大程度上顛覆了經典音樂創作的理念與創作內容,並在其形式美方麵具有顯著特征。 本章以計算機音樂本體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不同於傳統音樂藝術的美學精神與美學特質。
(一)計算機音樂的美學精神
梳理音樂觀念與思想的曆史可知,音樂藝術的存在並沒有一個完美的、固定不變的理論體係,它總是與社會背景、文藝思潮、音樂實踐有著緊密的聯係,體現著不同曆史時期的音樂美學觀念。自從調性中心瓦解之後,序列音樂、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等一係列實驗性音樂以及新古典主義、民族主義等在傳統風格上演進發展的音樂類別之相繼出現,為20世紀的西方音樂舞台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變化。進入信息時代以後,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為音樂思維的不斷創新提供了可能,利用計算機這把近乎萬能的“鑰匙”,不僅可以繼續創作嚴謹、完整的傳統音樂,同時也可以表現極其個性化甚至荒誕離奇的現代音樂。可以說,計算機音樂所體現出來的新的音樂風格,既兼容了傳統與現代音樂風格,又在某種程度上深深地浸染、改造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生存方式,為人類美學精神的提升開拓了新的空間。概括地講,計算機音樂具有如下兩大美學精神:
1.多元性與平等性
從前述後現代主義哲學藝術思潮與計算機音樂的源起問題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到,智能機器計算機在介入音樂領域之後,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大大提高了音樂創作的創造能力和表現能力,使得音樂從形式到內容都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如對傳統經典的挖掘和前衛的創新並舉,可聽性、調性與新奇、無調性的音響並存,不同曆史、不同民族背景、不同階層文化的統一等等。顯然,計算機音樂能夠適用於各種風格流派,不論其是嚴肅音樂還是通俗音樂,也不論其是調性音樂還是非調性音樂,抑或是民間風格或交響思維的音樂。通過這些風格的展現,計算機音樂體現出一種多元與平等的當代美學精神。
(1)展現多元性風格是作為後現代主義藝術與文化載體之一的計算機音樂的重要使命。
音樂藝術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總是反映著人們的獨特的內心世界,寄托著人們特殊的心理願望,承載著人們的特定的精神需求,正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從音樂創作的角度講,創作是由內心構想開始的,由心靈創造、構建起基本的音樂模型,這種精神創作階段可以讓創作者感受到心靈的喚起,感受到“內在的時間感在你身上搏動”。[3]但是,“音樂創作及所有藝術創作都不是一種純粹自發性的活動”[4],創作必然是要在已有的文化資源背景基礎上進行的,也正是這些文化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欲望與創作情緒,使得每一作品的“初衷”都顯得與眾不同,這是傳統音樂一般會具有的創作心理特征。
然而在計算機音樂創作中,“初衷”變得似乎不那麼具有獨創性,因為那些存在於藝術家潛意識之中的、可作為他們創造其獨創性作品的文化資源已經被完全外化為可供創作者選擇的具體“現成品”了,此“現成品”可以是千奇百怪的音響素材,可以是各種旋律和聲方式,也可以是各類經典音樂片段等等。創作者僅僅需要從中選擇,即可完成音樂的創作,實現多種“拚貼”效果。例如在一定的作曲模式中,拚貼進格裏哥利聖詠、巴赫的賦格和美國鄉村音樂等時空跨度極大的音樂材料,通過解構和重組對傳統音樂進行新的解釋,建立新的意義。馬修斯的作品《世界的搖籃曲》融合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背景的音樂,首先出現的是一支日本搖籃曲,然後通過巧妙的變音,極其自然地轉化為舒伯特的《搖籃曲》。在《夢之歌》中,米歇爾·邁克納布將電子計算機合成的聲音與錄製於自然的聲音,如公共場所裏熙熙攘攘的人聲、宣講等混合在一起,並含有包括一個女高音演唱在內的人聲聲部,使得聽者不斷被熟悉的音樂、聲音和環境的音響所引導,產生出空間移動的幻覺,被帶入一幅生動的異國風景畫當中。米歇爾·奧伯斯特的《水晶世界》使用了中國京劇中的鑼,以及爪哇和日本的一些打擊樂器,它們獨特的聲音被混合在計算機製作出來的音響當中,以具有透明效果的音響呈現出一個水晶般清澈的世界。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到,計算機音樂無所不能的“拚貼”功能可以讓曆史與現在並存,人工與自然同在,傳統與現代互融,這正是彰顯計算機音樂多元性之所在。
當然,計算機音樂以選擇代替創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傳統音樂所追求的意義深度。這是因為在計算機創作下的音樂,抹殺了曆史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聯係,正如詹姆遜在其後現代理論中關於後現代的表述——“曆史的存在與出現變成了一種自由的拚貼。曆史的這一片段與那一片段可以拚貼在一起,曆史和現在也可以任意地拚貼在一起。”[5]盡管“拚貼”造成計算機音樂“無曆史的現在感”,但它卻以後現代主義的那種“平麵感”實現了文化兼容,實現了多元化。
(2)多維空間是計算機音樂多元性的另一特點。
音樂是以訴諸聽覺的聲音為基本材料的藝術,它通過音高、音強、音色、時間四個維度來表現藝術構思,通過聽覺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應,使大腦和神經係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得到美的享受。當音樂步入多媒體化的世界後,在創作中引入技術製作並借助數字化設備儲存、傳播已成為潮流,音樂的維度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這可以從四個方麵來理解。
其一,當傳統音樂在以音樂廳方式展現時,音樂廳自身的物理環境、音響設備都會為演出營造多方位、立體的聽覺空間。而當我們遠離這種直接的物理聲波方式而借助計算機等電子設備進行音樂呈現時,必然會經曆記錄聲音、再現聲音的過程。與傳統音樂不同的是,凡是經過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加工處理後的音樂都可以產生第五維度——“聲像運動”[6],其概念最早來源於電子音樂主要代表人卡爾海因茲·施托克豪森,集中體現在他的電子音樂四個標準之一——“多層的空間組合”,即用空間音響技術創造和展示出聲音的縱深麵貌,使音樂擁有了“聲像”的維度,從而可以再現聲源原始的空間分布感。
其二,當音樂經計算機處理後即完成了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換,音樂作品便以“0”和“1”的比特字節存儲在CD等媒體介質中,在這個過程中,音樂內容被虛化為簡單的二進製編碼,正如傳統音樂需要依靠曲譜語言來記錄一樣,計算機音樂則選擇了利用抽象的編碼語言來記錄,並且由於編碼複製的高保真性,音樂複製成為數字化時代音樂傳播的最有利手段,數字化複製的結果是“原作意義的消失”—一個由鮑德裏亞描述的人類文化價值的第三階段即“現實的一切參照物都銷聲匿跡的仿真時代”[7],在這個時代裏,數字化複本與原作之間已處於同一平麵,毫無差別,因而,複本甚至比真實原作更加真實,這種審美幻境為計算機音樂又增加了一個虛擬維度。
其三,人類世界因為計算機網絡的出現而不再是單純確定的現實物理空間,尼葛洛龐帝所謂“數字化生存”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當今人們一種重要的日常生活狀態,人類生存世界的一部分正在轉化為虛擬世界,除了“空間”、“時間”,鏡像式的網絡空間以其瞬息同步、多元互動的特點急速地改變著我們的時代,其多元化的精神模糊了形形色色藝術形式的邊界,其無限可能的開放性使得計算機音樂在這個多維坐標空間中呈現無限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