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絲裂黴素C引起過敏反應1例報告
10年來,我院開展膀胱灌注絲裂黴素從205例,出現過敏反應1例,現報告如下,
患者石某,男性,50歲,因肉眼血尿2周,診斷為膀胱癌於1989年9月5日收入院。詢問病史,既往對長效磺胺、複方新諾明、撲熱息痛均有過敏反應。患者入院後經全麵術前檢查,均無手術絕對禁忌症,又於本月25日在全麻下行膀胱部分切除術,術中、術後病情經過順利,無發熱,刀口按期愈合拆線.病理報告為膀胱乳頭狀癌.為防止癌複發,術後15日膀胱灌注化療。
病人意識逐漸恢複、自訴咽部發熱、發癢,雙目視物膜糊,心悸,隨後進行嚴密觀察,對症處理,半小時後查血壓脈搏64次在停用該藥後第2天過敏症狀完全消失,與此同時未用其他藥物,考慮為絲裂黴素C灌注後過敏反應.
討論
該病例為臨床典型的過敏反應,從時間上分析為I型速發型變態反應,從發病症狀和經抗過敏性休克救後很快恢複,停用該藥改用其他抗癌藥物灌注臨床症狀消失清況看,此病例可認為是從過敏所致根據文獻記載,膀胱灌注的副作用為:有一時性膀胱炎;血尿為白細胞減少藥診發熱附睾,但尚無膀胱灌注後發生過敏病例的報道.本例實屬罕見。
本病例僅為我院膀胱灌注205病例中的1例,由於灌注後,仔細觀察,及時發現,並采取了有效的搶救,方使患者轉危為安。
宮頸肉瘤9例臨床病理分析
宮頸肉瘤是來源於宮頸中胚葉結締組織的惡性腫瘤,在宮頸原發性惡性腫瘤中發生率最低.其生物學行為尚不明確,而且治療方案亦不統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自1958年至1988年底30年間共收治11例宮頸肉瘤患者,其中9例有完整的臨床病理資料,現報道如下,並進行初步地分析與討論。
臨床資料
自1958年至1988年我院共收治原發性宮頸惡性腫瘤14刊4例,其中宮頸鱗癌141例,宮頸腺485例,宮頸腺鱗癌39例,宮頸肉瘤9例,宮頸肉瘤僅占宮頸惡性腫瘤的10%。
本文對原發性宮頸肉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簡略地分析,包括發病年齡、症狀、病程、組織學分類、治療方法及隨訪情況,所有的病理切片均經病理科醫師重新複習。
討論
本文報道9例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的發病年齡肖17歲至65歲,平均年齡為42步。主要症狀為陰道分泌物增去,陰道木規則出血,陰道內腫物以2%,腹部腫物,其中8例症狀出現至就診於6月以內,尚無1例既往有放射治療史及重複癌的曆史。
當今尚無一種明確的宮頸肉癌的組織學分類方法,一般采用改良的子宮肉瘤分類法但經常采用更簡單的分類法。
同源性間質肉瘤來源於正常宮頸內在的組織;異源性間質肉瘤來源於宮頸以外的組織;惡性混合瘤為上皮成分與同源性肉瘤成份混合或與異性成份或與同源性、異源性成分混合,本文9例宮頸肉瘤的病理組織類型為異源性惡性混合瘤(2例),同源性惡性留勒氏混合瘤(例),平滑肌肉瘤1例X纖維肉瘤1例胚胎性橫紋肌肉瘤(1例),同源性間質肉瘤1例,未分類肉瘤1例。
本文患者中4例行全子宮切除術及雙附件切除術,該4例患者中的3例為單純性全子宮切除術及雙附件切除術,1例為魏式全子宮切除術及雙附件切除術;該4例中有1例於術後輔以體外放射治療,另外4例行放射治療及化療,其中3例為體外放射治療及腔內鐳療1例為單純體外放射治療,體外放射治療的劑量為40-45毫升,腔內鐳療的劑量自1000毫克小時至8000毫克小時。隨化療藥物的發展,化療方案的變化較大,本文報道9例患者中,除上述8例外,還有1例患者未經治療。
手術是該種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範圍應包括全子宮切除及灰附件切除I因為宮頸肉瘤好發於絕經期前後的患者,故卵巢的去留往往不成為討論:的問題多年的研究證實卵巢不是肉瘤的主要轉移部位因而對年輕患者切除卵巢時,應持重態度。
對放射治療及化療的作用當不能做結論。1985年報道1例宮頸肉瘤,雖經3療程化療,仍於診斷後1年死於廣泛轉移,報道1例宮頸肉瘤對放射治療有部分反應,表現貨腫瘤體積縮小,細胞明顯變化,但無明顯的腫瘤壞死;另1例於明顯的轉移發生後給予阿黴素治療,但無任何臨床反應。本文報道的例歎太少,難於對治療方案做結論,但一般均認為不管采用何神治療手段I宮頸肉瘤的預後均較差,本文報道中的6例患者於治療後1年內死亡,1例異源性惡性苗勒氏混合瘤於治療後3年死亡,1例纖維肉瘤於治療後23年仍存活,1例宮頸殘端同暉性間質肉瘤於治療後20年複發,再次放射治療、從本文報道中也可證實宮頸肉瘤是一種惡性度較高的腫瘤。從迄今文獻報道的宮頸肉瘤的資料中,不能對這一組複雜的腫痛有尿入的認識,因而也難推薦成熟合理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