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論著(一)(1 / 1)

人喉癌和乳頭狀瘤ER酶親合組化研究

本文作者應用過氧化物酶親合組化方法,對人喉鱗狀細胞癌(LSC)和鱗狀上皮乳頭狀瘤(LSP)細胞中的ER進行了定位和定量研究,旨在探討211和喉癌及乳頭狀瘤的關係,以及內分泌治療的可能性。

材料和方法

1.材料:標本為1982-1988年西京醫院門診活檢或住院手術切除腫瘤的保留蠟塊。15056例,年齡40-70歲,男性51例,女性5例。15023例,年齡4-70歲,男性13例,女性10例。標本均為福爾馬林液固定。

2.試劑:酶聯雌二醇親合組化檢測藥盒(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3.染色步驟:①切片脫蠟至水;②15%過氧化氫甲醇液中,室溫30min;③PBS0.01mol/LpH7.1,洗3次,每次50min;④1%小牛血清白蛋白濕盒內37攝氏度作用300min;⑤PBS洗3次,每次50min;⑥0.05mol/LpH7.1洗3次;⑦濾紙吸幹殘液;⑧滴加酶聯雌二醇液,濕盒內室溫反應;緩衝液洗3次;⑩顯色;脫水,透明和封片。

陽性對照用強陽性乳癌標本同步染色。替代實驗亦用ER強陽性乳癌標本,於上述第一步用緩衝液替代酶聯雌二醇液,同步染色。阻斷實驗在上述第一步加乙烯雌液,同步阻斷。

4.陽性細胞標準:參考劉氏等的標準,陽性對照為陽性,替代實驗陰性,阻斷實驗有效,癌瘤細胞核和漿內有棕黃色顆粒為ER陽性細胞。光鏡下不同視野數100-200個細胞,陽性細胞數30%者為陽性病例。

5.核ER定量:應用西德公司TAS全自動圖像分析儀,待測細胞經顯微電視攝取細胞圖像輸入計算機轉換為數字後,顯示在電視監視器上,由計算機對單個細胞核的積分光密度值進行計算,得出核ER相對含量,以任意單位ALL表示。

觀察結果

1.56例LSC均為Ⅰ-Ⅱ級。23例SLP,其中3例癌變,2例伴有不典型增生。

2.ER陽性表達主要有三種類型:①核型:主要為細胞核陽性;②全細胞型:細胞核及胞漿明顯;③胞漿型:細胞漿陽性。

3.LSC及LSP,每例細胞和病例陽性率,經統計學分析,兩者間無兄著性差別,ER陽性病例的表達類型,陽性表達主要為核型及全細胞型。

討論

近年來,有關LSC和LSP細胞中ER的研究較少,且有不同看法。等ER用生化法對人細胞株進行了性激素受體檢測發現,7/10株細胞ER陽性,對8例LSC組織進行了免疫組化研究均為陰性。楊蓓蓓等的熒光親合細胞化學研究發現,78%的LSC組織中存在有一定水平的。本研究觀察到,病例陽性率和年齡及性別無明顯關係。而且發現9/11例局部複發和1/7例有轉移的病例ER陽性,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LSC有轉移率明顯低於無轉移組。陽性率和性別無明顯關係,但和年齡有關40歲組的陽性率明顯高於(40歲組研究還發現,5/6例)複發和1/2例)無複發LSPER陽性,有不典型增生或癌變的LSP陽性。研究結果提示,的陽性表達與LSC和LSP的衍變過程及增殖活性有關。

本研究進一步觀察到,癌旁鱗狀上皮、腺上皮、橫紋肌和軟骨細胞陽性,並主要位於核內。另外也發現,某些間質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核陽性.圖像分析儀定量結果也顯示,鱗癌細胞核內ER含量明顯高於癌旁鱗狀上皮。乳頭狀瘤癌變細胞核ER含量也較未癌變細跑明顯增加。研究結果提示,ER表達能力並非癌變後獲得,而核ER含量的增加是I-1級150區別非癌組織的特征性變化之一。

本研究發現,細胞中現的陽性表達主要為核型和全細胞型,其表達類型可能和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有關。關於雌激素作用於靶細胞的機理,一般認為是“二步機製”學說,本觀察結果支持這一論點。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部分150和為雌激素依賴性腫瘤為探索喉癌和乳頭狀瘤的發生機理及內分泌治療的可能性提供了形態學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