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文獻整理研究二十年
近二十年來,在本草文獻整理研究方麵大有展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越成就。
一、早期亡佚本草著作的輯複整理
(一)唐《新修本草》的輯複
唐《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是唐代政府公元659年(顯慶四年)製定的本草,有中國最早典之稱,也是世界上最早國家藥典性質的文獻,原帙無存,僅有殘卷遺留於世。日本流傳的《新修草》卷子本,加敦煌出土的卷子本,所得僅為《修本草》本草部分的半數,所缺半數國內外很多者都曾有誌於搜輯整複它,如清末李夢瑩和近代中、日醫藥專家數人都曾做過該書的輯複工作,得輯成全帙者,除日本岡西為人《重輯新修本草(1973年)》外,我國於1981年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社出版的《唐新修本草》是我國學者在亡佚本輯複工作中最早取得的輝煌成果之一,它對本草研究工作具體作用如下:
①可以找回一些後世本草脫漏佚失的資料,助於發掘祖國醫藥學遺產;②有助於鑒別後世本中某些資料的真偽;③有助於校正後世本草的錯;④對輯複其他亡佚本草起了一個示範作用。
該書的輯複校訂,是以現存最早本為底本,後出本為核校本,在輯校中,加以新式標點,便於者閱讀使用。
(二)宋《本草圖經》的輯複
《本草圖經》,又稱《圖經本草》,是北宋中葉繼唐《新修本草》之後由政府頒布的一部圖譜性草著作。該書集中地反映了當時全國用藥的實際及博物學水平的成就。該書收載藥物814種,中642種附有藥圖,各藥附圖多寡不一,多則10圖,少則1個圖,總計全書收錄932圖。故本書的意義自不待言。
一個比較有利的條件是原書雖然早佚,但其本內容尚完整地保存在後來的《證類本草》一書中,故本書的輯複在參考200多種文獻資料後,能使之大體上恢複了原書的卷次及藥品的排順序,其主要依據即現存《新修本草》卷目,寇宗《本草衍義》及唐慎微《證類本草》、朱丹溪《本草義補遺》等本草著作的卷次及藥名順序再加上蘇原書序文中有關藥物編排原則的說明,所以該書輯複,可說是基本上恢複了《本草圖經》的原貌。
綜合言之,該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附有很多代時所用藥物圖形,對考證宋代藥物基原有很參考價值,而且對單味藥物所作的文獻考對研究單味藥物的發展史,有很大幫助。
(三)《神農本草經》的輯注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經》,是我國古代戰國期即公元前3-4世紀左右編撰的既知最古的藥專著,為中醫藥四部經典著作之一。原書早佚,係過後世有關文獻輾轉抄錄而保存下來,自南宋後,即開始有《神農本草經》的輯本,迄至現代,約輯本16種以上,均各有千秋。值得稱頌的是19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神農本草經輯注》可算是眾多輯本中的佼佼者。此輯本由“輯注”和“究”兩個部分組成。“輯注”部分,首先從既知傳世各種早期古籍中收集、分析、編排《神農本草經》文資料,並將原書四卷本文及其在漢、魏以前的注(六朝以後的古注除外)加以輯複。其次將輯複的《本經》本文及其古注進行校注、考證和按語。足於重輯佚文、輯、校注三者並舉,注重正本清源考證翔實,注釋精當,其佚文的信實程度或校注深度,比之諸家輯本均有超越之處。“研究”部分,輯複《本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有關問題行了詳盡的考證與論述,主要內容則涉及《本經》書藥數、藥名及三品藥目的考定,《本經》佚文的人發掘與辨析,《本經》諸輯本信實程度的評估以引用傳世的、出土的和可供間接輯佚古籍版本的據等23個專題,對諸家輯佚本中的歧異與爭議問題,據證提出意見,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輯本可謂集研究《本經》曆代文獻之大成,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實用價值,此項輯複研究學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技進步一等獎。
(四)《本草經集注》輯校本
《本草經集注》是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年)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增加魏、晉及其以名醫記錄的資料,注釋而成,所以該書是《神農本經》最早的注釋本。陶氏原書久佚,輯校者從現存種古本草和類書中,輯得《本草經集注》藥物73條,按敦煌出土《集注序錄》中七情畏惡諸藥目次排,計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有名無七類,分為七卷。書中所輯條文,皆用多種善本文,詳加校勘,輯文中古詞、古字均予以訓詁,並校勘歧異和訓詁釋文分別注於條末。該書對研究草史、漢代及魏、晉時期藥物發展概況和成就,有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