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一
(一)1.(刮)、(腦袋、腦瓜)、(踩)、(月色)、(行)、(說、講)。
2.(動筆、開始)、(纏繞)。
(二)1.“徘徊”一詞不確切,它是指帶著一定的心事在一個地方來回走。這裏應改為“散步”。2.“召集”一詞是指通知人們聚集起來。此處用不上。可改為“集中”。
(三)雙聲詞:“彌漫”、“戰爭”。迭韻詞:“燦爛”、“患難”。表達效果:讀起來覺得有音響和諧,鏗鏘悅耳的音樂美感。
(四)1.“東西”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情;“事情”詞義範圍比“東西”小,隻限於有關人的活動方麵。這裏敘述誌願軍的英雄事跡改用“事情”更為適當。2.“衣”的範圍太大,改作“衣襟”才貼切。
(五)①D√;②A、√;③C√;④D√。
練習二
(一)①“非讓他去不可”是雙重否字,比“讓他去”語氣要強烈、堅定。②“讚成”是肯定說法,“不反對”是否定說話,後者語意軟弱些,語氣緩和些。③“不是不會唱”是雙重否定,但比“會唱”語氣顯得委婉。
(二)①改:這位老戰士同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鬥爭了二十多年,他的作戰經驗是很豐富的。方法:把長句改為兩個分句的複句。②改: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毛主席作出這樣的預言:“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這個預言必定要實現。方法:把長單句改為兩個短單句。在第一個句子裏,把引語作為“預言”的同位語。在第二個句子裏,“這個預言”複指前麵的同位語。
(三)①和③是鬆句。在表達上,鬆句的作用是語氣流利,層次清楚,意思明白。②是緊句。它的作用是語句精煉、嚴謹,意思周密細致,氣勢暢達。
(四)①此句式顯得生硬做作,可改為“每個同誌都應該及時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必用“對……加以……了解和掌握”這種句式。②文中的文言句式“夫文童者,將來恐怕要變秀才者也”,用在這裏具有幽默的意味,自然是非常貼切的。
(五)③√。
練習三
(一)2.√;
(二)4.√;
(三)B.√。
(四)他童年時候討過飯,少年時候在……睡過覺,青年時候又在……打過短工。
(五)C.√;
(六)A.√。
(七)1.比喻。一群精神麻木的群眾在看殺害革命者的情景。2.反複。群眾不理解革命者的行為,把革命的鬥爭說成是“發瘋”。
(八)頷聯:(6)一(4);頸聯:(3)一(5)。
練習四
(一)從整體看是連用了三組排比,在每組排比內又套用了比擬、比喻。
(二)I.此句中的“銀花”是借喻,“火鞭像炒豆子似的”是明喻,其中又包含著摹聲和比擬。通過這幾種修辭格的運用,就把放火鞭時的情景作了繪聲繪色極其逼真的描寫。2.此句中的“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是排比;“畫出……畫出”這可以看作對偶,其中又包含了兩個反複和比喻。而“鬼臉”一詞又帶有擬人色彩。3.此句,整個來看是設問,先提問,後回答。但在答問部分裏卻包含有四個分句構成的排比,在排比裏,後三個分句都是暗喻(也可稱為博喻),這裏“長征是”又屬於反複辭格。由於兼用了這幾種修辭格,所以就造成了說理透辟而深刻的表達效果。
(三)從內容上看,文中有三個比喻。作者用“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來比喻快要到來的中國革命高潮。新鮮、貼切、形象、生動。從結構上看,又是一個排比,排比之中還有反複。條理勻稱,音節和諧。
(四)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