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我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直從事新詩文獻的收集、整理和新詩史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我閱讀了文學研究所圖書館所藏的1949年前的全部和1949年後的大部分新詩書刊與其他文學期刊,訪查了全國五十多家圖書館收藏的早期新詩文獻,與詩作者通信近萬封,並收集到詩集、詩刊、詩報、詩論集、書信等新詩文獻幾萬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彙編》中的《中國現代新詩集總書目》和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規劃項目《中國新詩書刊總目》的編撰等工作。
2006年《中國新詩書刊總目》出版,該書收錄1920年1月至2006年1月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出版的漢語新詩集、詩論集一萬七千八百餘種,受到業界的好評,並獲第七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和王瑤學術獎二等獎。隨著新詩文獻的掌握增多和對曆史了解的深入,我漸漸有了撰寫新詩編年史的衝動。
1998年,一家朋友的文化公司有意與我合作出版《20世紀中國新詩圖文史》,該書以編年體形式用圖文來記錄20世紀新詩的曆史。1999年該書的撰寫列入文學研究所重點研究項目。原計劃兩年完成此書並出版,但因我一向做事很慢,實際工作量又很大,撰寫工作一拖再拖。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我受聘於韓國東亞大學,教學之餘可以集中精力編撰圖文史。2004年底課題結項,共收集圖片幾千張,編撰文字近兩百萬字,但此時朋友公司的興趣早已轉了方向,出版也就沒了可能。作為與這一項目相關的工作,我將文字部分簡編成《新詩紀事》,2004年5月由學苑出版社出版;又從中抽出“文革”部分編成《中國當代新詩編年史(1966—1976)》,2005年12月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4年5月,“文革”詩歌與樣板戲研討會在韓國釜山召開,駱寒超、李怡教授參會期間在我的研究室看到打印出的《20世紀中國新詩圖文史》文稿,產生了興趣。2005年4月李怡主編的《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創刊,以《中國新詩檔案》為題連續從1949年起刊出圖文史的文字。2009年8月,駱寒超主編的《星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又以《中國新詩編年史》為題從1918年起連續刊出。2010年2月8日,我陪駱寒超教授去人民文學出版社拜訪出版社總編輯管士光先生,讓我萬分驚喜的是,讀過我發在《星河》上那些文字的管先生提出希望出版《中國新詩編年史》,並具體落實由郭娟來負責。
《中國新詩編年史》能夠問世,而且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接起來並不容易。這一年手中的工作還不少,像《牛漢詩文集》、《謝冕編年文集》的編輯,工作量是很大的。更大的問題是這一項目雖已結項,但若正式出版尚需進一步加工,特別是1977年後的部分,需要補充的還很多。於是我加緊《牛漢詩文集》和《謝冕編年文集》的編輯工作,交稿後將精力全部投入編年史的撰寫和大量的新詩文獻的閱讀,又去上海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補充了一些報紙副刊的資料。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11年11月18日向出版社交出了1977年前的編年史書稿,2012年8月6日終於將書稿全部交出。
我希望這兩百餘萬字的著作能夠既忠實於曆史,又有新的發現,更深和更廣地展現當時的風貌和上一世紀新詩創作的成就與問題,勾畫出新詩演變的曲折軌跡,還原其原本的豐富與複雜。這當然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朝此目標的努力是困難重重。為保證敘述可靠,我盡量使用第一手資料,寧缺毋濫,由此也致使一些沒能查到原始資料的史實有所缺漏。撰寫此類著作,資料的發現與積累無疑是最大的難度,然而對我來說更大的困難還是選擇。一本詩集,一種刊物,不可能將所有的資料都寫入編年史,我擔心因為我的疏忽遺漏了可能最有文學史意義的事件,又害怕因為我的選擇遮蔽了書刊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