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2)

親愛的小朋友,你看過戲嗎?這裏說的,可不是話劇、歌劇和舞劇,而是指你家鄉的戲曲。比如住在北京,你看沒看過京劇、評劇和河北梆子?住在上海,你看沒看過越劇、滬劇和滑稽戲?住在廣州,你看過粵劇嗎?如果住在鄭州、合肥、西安、哈爾濱,你是否分別看過豫劇、黃梅戲、秦腔和龍江劇?簡直可以說,中國每個省份和大中城市,都有自己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過去戲曲種類最多時有三百多個,現在減少了一些,也還有二百多個。當然,我在講述當中,很多時候要以京劇為例子,這不僅因為它是全國最大的劇種,也因為它的曆史比較長,藝術上比較有特色。

中國戲到底有什麼趣(趣味、趣事、趣聞、逗趣、妙趣……)呢?(“趣”也可以解釋為“好處”或“特點”。)我以為有以下四個。

第一,在於唱。

戲曲的唱可實在不簡單,它有三個特點。首先,戲曲演員的嗓子,可以好到不用擴音器,不像流行歌曲演員,離開話筒就沒辦法了。好的戲曲演員,可以把自己的聲音清楚地送到劇場的最後一排,每個字兒都“咬”得十分真切。為了有這麼一副好嗓子,戲曲演員從小就要苦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學會用“丹田”(肚臍下三寸的位置)運氣。其次,戲曲演員的唱特別有味兒。究竟這“昧兒”指的是什麼,用三言兩語還挺難說清楚。有的演員臨時學習唱戲,雖然嗓子挺衝,一口氣也能拖老長老長,可老戲迷聽了直搖頭:“沒味兒,沒味兒!”戲曲觀眾最推崇的好嗓子,不一定是最高亢、最嘹亮的,興許反倒是帶一點沙啞,帶一些摩擦力的。早期京劇中有幾位著名的老生演員,他們的嗓子被內行人稱做“雲遮月”,剛上台時不怎麼明亮,可唱著唱著,月亮從雲彩裏露出來了,他們越唱越帶勁兒,觀眾也越聽越過癮!最後,戲曲演員的唱,都不是演員的“我”在抒發感慨,隻要一上台,演員就變成了有名有姓的人物,演唱就是代替那個人物在抒發心聲。要想做到這一點,戲曲演員必須一邊唱一邊表演,唱為主,做為輔,讓二者相輔相成。

第二,在於舞。

這裏講到的“舞”,指的是包含、融化在整個戲曲表演當中的舞蹈成分,可不是我們通常見到的單純的舞蹈節目。戲曲演員的“舞”,包括“做”和“打”,可以用“動作”這個詞兒來概括。它也應當有三個特點。首先,它需要演員從學藝的第一天起,每天就按照許多既定的功法(規範、規矩)去練功,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嚴格的規定,長一點不行,短一點也不行。這時練的就是純粹的基本功,要求絕對準確,不能有一絲“走樣兒”。有時老師為了給小學員排練某幾個動作的組合,三天五天學不準,就排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不行,就排一個月。最多的時候,曾為這幾個小動作,連續排了三個月才勉強“通過”。這麼做也有好處,一輩子就忘不了啦,而且把這一套動作分解開來,就能幹變萬化,重新組合成其他無數的新樣式,就可以讓小學員用上一輩子。其次,等到小學員把各種動作組合的基本功學紮實了,就可以進入具體劇目,去演具體人物了。這時,演員就需要讓人物的靈魂附體,裝龍像龍,裝虎像虎,基本功也應該“招之即來,揮之即去”,自己就可以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把原來學到的所有基本功,來一番重新的聚合與變化。在演員進入特定劇目扮演具體人物的過程中,又得分成兩步走。第一步,你得先演出你的行當來。什麼是行當呢?戲曲最基本的行當是四大門:生、旦、淨、醜。比如你扮演一位古代的中老年男性,如果他是一個忠厚善良、又有點身份的人,那你就應該用老生來演。如果這位男性武藝高強、能征善戰,他就是武生了。如果他還年輕,麵貌也很俊秀,就用小生來演。老生、武生和小生,合到一塊兒稱為生。如果扮演年輕女性,端莊穩重的是青衣,調皮俏麗的是花旦,上歲數的婦女是老旦,會武藝的女性是武旦,加到一塊兒稱為旦。淨是大花臉,專門表現那些粗豪暴躁的男性。還有醜,詼諧風趣的男性,會武藝的叫武醜,不會武藝的叫文醜。小學員最初扮演戲台上的人物,能夠大致符合行當要求就不錯,先要把自己扮演的人物,納入到行當規定的“類型”當中。最後,你再從這個基礎上一點點精雕細刻,從“類型化”變成人物的“個性化”。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過渡,演員除了唱(包括念白,念白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唱的一種)之外,就得在舞(表演)上下大功夫。這舞同樣也需要分成兩步走,看來要完成好這個“舞”,同樣也夠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