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本書作者劉大白(1880—1932),原姓金,名慶棪,字伯貞,後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號白屋,筆名漢胄、白屋詩人等。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為新詩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國語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除本書外,另著有談詩論文集《舊詩新話》《白屋說詩》《白屋文話》,舊體詩集《白屋遺詩》等。1929年還將《舊夢》重編為《再造》《丁寧》《賣布謠》《秋之淚》4集出版。

本書是他沒有完成的一部巨著,僅寫了引論、上古至商、周至秦、兩漢、三國至隋、唐六章。主要敘述各個時代各種文學樣式的起源、發展、藝術上的優劣。作者以多個作家作品為例,並引用古今學者的評價,從時代與社會方麵剖析作品如此表現的原因。特別是他對中國文學中成就最大、出現最早的詩歌,被稱為“詩的花海”的唐代詩歌,更是從政治原因、宗教原因、社會原因、曆史原因等幾個方麵,闡述了為什麼詩歌會這樣發達,而其他文學樣式又相對處於滯後狀態,更是說得詳細具體。

本書1933年1月由開明書店初版,1934年10月再版發行。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為底本編輯整理,僅於個別底本漫漶處,參考有關資料補正。並將底本繁體字豎排改為簡化字橫排,按現代漢語規範處理標點符號,徑改書中刻印錯誤,餘則保持底本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