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中國人種之起原(1 / 3)

中國人種之起原,蓋不可考。其故有二:

(一)無文字之證。研究曆史,自來皆依據文字。吾人今日所知之文字,僅能及於商周之時世所傳夏代文字,多不可信,所讀之書,大抵周秦以來之書。周秦之人之去太古,不知若幹萬年。視吾人之去周秦之年歲,不止十百倍蓰。故雖周秦人相傳之說,不能盡信為正確之史料。後世穿鑿附會之說,更不足言。

(二)無器物之證。僅據文字以考史事,不過能識有史以後之事,其未有文字以前之史事,仍無從考證。故欲推測人種之起原,必須得未有文字以前之器物以為證。近世東西學者,若勞夫爾及鳥居龍藏等研究中國各地所發見之石器,多不能定其時代,且謂其未必為中國民族之石器。蓋古器湮沉,僅從浮土中略得數事,不足據以考史也。

周秦之人,已知此理。故其推論古初,約有二法:

(一)約舉其理。

《易·係辭》:“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乾鑿度》:“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之究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衝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亦見《列子·天瑞篇》。蓋襲《乾鑿度》文。”

古無文字,無名號,無年代,故人類起原之時,不可確指,僅能以理想推測其發生次序如此。今人以地質及古物,推究人類之年代及進化之次第,亦僅約計,不能如有史以後之事實,可確指其距今若幹年,在何地,有何事實也。

(一)斥言其誣。

《列子·楊朱篇》:“楊朱曰:太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三皇之世,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王之事,或隱或顯,億不識一;當身之事,或聞或見,萬不識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廢,千不識一。太古至於今日,年數固不可勝紀,但伏羲以來,三十餘萬歲,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但遲速之間耳。”

此論極詆曆史為不可信。蓋謂吾人於目前之事,亦不能盡得其真相,況欲上考太古乎?其謂“太古滅矣,孰誌之哉”,亦可見有史以後,雖不能謂史事完全真確,尚可確知有人誌記;有史以前,既無人為之記錄,但憑後人推測,則更屬渺茫矣。

後世治曆史者,因亦不複遠溯古初,僅自羲、農、黃帝、堯、舜以來言之。而近世學者,以西人稱吾國人種來自西方,於是周秦以來所不能確定而質言者,今人轉鑿鑿言之。或謂來自中央亞細亞,或謂來自阿富汗,或謂來自巴比倫,或謂來自於闐,或謂來自馬來半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以法人拉克伯裏(Lacouperie)所倡“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論”最為學者所信。

丁謙《中國人種從來考》:“中國史書,皆始於盤古,而三皇繼之,伏羲、神農、黃帝又繼之,並無言他處遷來之事。自光緒二十年西曆一千八百九十四年法人拉克伯裏著《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論》,引據亞洲西方古史,證中西事物法製之多同,而彼間亦實有民族東遷之事。於是中東學者,翕然讚同,初無異詞。且搜采古書,以證明其說。如劉光漢之《華夏篇》、《思故國篇》,黃節之《立國篇》,章太炎之《種姓篇》,蔣觀雲之《中國人種考》及日本人所著之《興國史譚》等,雖各有主張,要無不以人種西來之說為可信。”

而德人夏德(F.Hirth)所著《支那太古史》,力斥拉克伯裏之傅會,近日學者亦多駁斥其說。蓋中國古書,多不可信,年代對比,亦難正確。如謂巴克民族為盤古,當先確定盤古之有無。

丁謙《中國人種從來考》:“西史謂徙中國者為巴克民族,巴克乃盤古轉音。中國人謂盤古氏開辟天地,未免失實,而盤古氏之為中國始遷祖,則固確有可考矣。”

徐整《五運曆年記》:“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三《五曆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靈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此等荒誕之說,丁氏亦知失實,然猶信盤古為中國始遷祖,則傅會之過也。”

夏曾佑《中國曆史》:“盤古之名,古籍不見,疑非漢族舊有之說。或‘盤古’‘槃瓠’音近。槃瓠為南蠻之祖《後漢書·南蠻傳》。此為南蠻自說其天地開辟之文,吾人誤用以為己有也。故南海獨有盤古墓,桂林又有盤古祠任昉《述異記》。不然,吾族古皇,並在北方,何盤古獨居南荒哉?”

謂靄南國王為黃帝,亦難確定黃帝之年代。

丁謙《中國人種從來考》:“西亞古史,中國人種為丟那尼安族。其族分二派,一思米爾,一阿加逖,皆起於亞洲中境。思米爾人先入美索波達米南境,建立迦勒底國。阿加逖人後至沙蛟山麓,建都城於蘇薩,稱靄南國。其王廓特奈亨台兼並迦勒底諸部,既乃率其種人,遷入中華,謂即黃帝。以此王時代在西元前二千二百八十年間也。但其說不確。因此年數,即彼土亦不衷一,或謂在二十四世紀至二十七世紀。據《竹書》所紀之年,上推黃帝,為二千六百二十年,與第一說不相應,而與第二說差近。但亦無實證,不足為憑。”

陳漢章《中國通史》:“近今一般社說,並謂中國黃種,皆黃帝子孫,而黃帝實由西北方遷徙而來。按法人拉克伯裏說,以奈亨台為丟那尼安種,非塞米的種與黃種合矣。底格裏士河邊地,與幼發拉的河側地,並即迦勒底古國,而裏海西岸之巴克,並其統領迦勒底國之地,當時實為波斯巴撒迦特族人所居。若率巴克民族東來,則東來者仍是白種西人說波斯古國者,或雲哈母種,或雲阿利安種,皆白種,非黃種。且紀元前二千八百八十二年,當中國顓頊帝之二十二年據《四裔年表》推之,猶得以底格裏士河邊之酋長,由土耳其斯坦來中國者為黃帝乎?”

至以八卦與楔形字為一源,則無論年代不合,但以卦象與楔形字比而觀之,一則有橫無縱,而數止於三;一則縱橫兼備,而筆畫亦無定數。雖至愚極淺之人,亦可知其不類也。

陳漢章《中國通史》:“或謂八卦即巴比倫之楔形文字,試問巴比倫始造尖棦文字,在西曆紀元前二千一百四十七年,當中國帝摯時《四裔年表·帝摯八年》,能與伏羲時代附合乎?”

中國人種之起原,既不可知,以從來所傳不可盡信之說,比而觀之,大約可得二義:一則出於多元也。羲、農以前之事,多見於緯書。論者謂緯書為古史書。

俞正燮《癸巳類稿》:“緯書論緯者,古史書也。孔子定六經,其餘文在太史者,後人目之為緯。”

今其書亦不完,即其所存者觀之,多荒誕不經之說,猶各國古史之有神話也。諸緯書所述古事,始於三皇,繼分十紀:

《春秋命曆序》:“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淡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一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提羽蓋,乘雲車,使風雨,出暘穀,分九河。”“人皇出於提地之國,九男九兄弟相似,別長九國,凡一百五十世,合可萬五千六百年。”

又“自開辟至獲麟,二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為十紀。每紀為二十六萬七千年,凡世七萬六百年此說以《春秋元命苞》證之,當雲凡二百六十七萬歲,每紀為二十六萬七千年。凡世雲雲,當係衍文。一曰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曰攝提紀,四曰合雒紀,五曰連通紀,六曰敘命紀,七曰循蜚紀,八曰因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曰疏仡紀”。按緯書所雲十紀,並未實指某紀有某氏某氏,惟雲“人皇九頭”,故曰“九頭紀”,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至宋羅泌《路史》,雜采諸書,傅會其說始雲攝提紀傳五十九世,合雒紀傳四世,連通紀傳六世,敘命紀傳四世,循蜚紀傳二十二世,有钜靈氏、句疆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陳氏、黃神氏、神氏、犁靈氏、大氏、鬼氏、弇茲氏、太逢氏、冉相氏、蓋盈氏、大敦氏、雲陽氏、巫常氏、太一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因提紀傳十三世,有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渾敦氏、東戶氏、皇覃氏、啟統氏、吉夷氏、幾蘧氏、豨韋氏、大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禪通紀傳十九世,有倉頡氏、軒轅氏、伏羲氏、女媧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神農氏。雖其說不盡無稽,要不可據為正確之係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