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中國童話自古有傳,雖然沒有集大成的集卷傳世,但在很多文人的筆記和野史中散落著大量的“古童話”,而鄉村間更有大量的民間口頭童話世代口耳相傳。這些書麵和口頭的童話材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筆重要財富。

無論是18世紀盧梭發表《愛彌兒》,還是20世紀初周作人先生對童話的研究,關注兒童、關注兒童教育、關注童話對兒童教育發展的作用,已經成為中外不同時代學者的共識。當然,中國對兒童的發現受到了西方的影響,這與“西學東漸”密切關聯。中國學界對兒童的發現,促使上個世紀初的中國學者開始關注“兒童文學”(童話)的問題。如果我們把1909年孫毓修先生編譯的《童話叢刊》作為現代童話在中國正式出現的標誌的話,那麼中國現代童話已經走過整整一百年的曆史。

百年間,中國曆史、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現代童話從無到有,成績可謂斐然。然而,綜觀中國現代童話的百年曆程,我們似乎很難找到一本能與《兒童與家庭故事集》(俗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一類童話集相提並論的中國童話選本。這與中國豐富的民間童話資源明顯不符。早在1920年,周作人先生就呼籲“希望有熱心的人,結合一個小團體,起手研究逐漸收集各地的歌謠故事,修訂古書裏的材料,翻譯外國的著作,編成幾部書,供家庭學校的用,一麵又編成兒童用的小冊……”然而時至今日,“優美”、“精致”的小冊可謂鳳毛麟角。同年,郭沫若在《兒童文學之管見》中也提出:“童話、童謠我國古所素有,其中又不乏真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仿德國《格林童話》之例,由有誌者征求、審定而裒輯成書,當能得到良好的結果。”我想,這便是編者編著此集的初衷了。

因為本書多是根據民間童話改編,為了使每篇童話適宜兒童閱讀和兒童教育,所以在編選過程中,編者還進行了不同的程度的編創,編創原則圍繞以下四點展開:方言土語的規範化,語言的優美化,情節的生動化,主題的積極明朗化。

童話是屬於兒童的,因為童話是孩提時代枕邊的夢。夢中既有金色的太陽,又有藍色的天際;既有笨拙的蝸牛,又有嫩綠的小草;既有生離死別,也有常駐相依;既有貧困境地中的相扶相助,也有孤獨落寞時的理解與相知……在這裏,正義與邪惡對立,善與惡交鋒,誠實與狡詐碰麵,勇敢與怯懦現身。這就是那個枕邊的夢,感動孩子的不僅僅是那些驚險刺激的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情節,更是那些故事背後的力量。正是這道義與責任的力量、情感與本能的力量、勇敢與智慧的力量、愛和親情的力量,使得這夢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得以永恒。本選集正是由這些永恒的“夢”組成。

最後,編者希望家長們能陪著您的寶貝在枕邊進入“夢”鄉!

2010年10月

吳新鋒於石城景盛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