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整骨手法(一)(1 / 1)

第一節整骨手法發展簡史

從整骨手法的產生、發展到今天的“八法”、“十法”或多法,經曆了3000多年的漫長曆史。她是曆代醫學家和勞動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周代瘍醫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在整骨學上翻開了新的一頁。晉代葛洪著《肘後方》和《抱樸子》等書,記載了下頜骨關節脫位的整複手法,並倡導用竹板局部外固定治療骨折。其操作要領是:“裹折傷處,以竹片夾裹之,令遍病人,急縛勿令轉動”(《外台秘要肘後療腕折》輯引《肘後救卒方》)。隋代按摩術盛行。唐代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一書,為我國最早的骨傷科專著,書中主要介紹了骨傷科的治療原則、治療步驟,以及一些整骨手法,如瑞摸、撚捺、拔伸、撙、捺、轉動等。元代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一書,論述了肩、髖、膝、踝等關節脫位及其整複手法,首創用懸吊法整複治療脊柱骨折。

明代朱棣《普濟方》一書,記錄了15個部位的骨折和脫位,介紹了用快速牽引法整複頸椎骨折和脫位的方法,並發明了屈伸、動搖和揣桓整複手法及用抱膝圈固定治療髕骨骨折的方法。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一書,不但記載了許多整複手法、而且敘述了骨骼的係統結構,強調了整骨須明骨骼,主張用非暴力整複骨折,並對手法整骨的注意事項和技巧進行了詳細描述。此後,薛己《正體類要》和陳士鐸辨證融等書則論述了骨折用藥的理論根據,闡明和強調了傷科疾病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係。清代是中醫骨傷科手法發展的全盛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骨傷科專著,如吳謙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錢秀昌的《傷科補要》、胡廷光的《傷科彙籑》、趙竹泉的《傷科大成》、趙廷海的《嫩傷秘旨》、鄒鴻舉的《傷科妙術》等,都從理論上豐富了中醫傷科學的治療內容。其中《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一書,不但總結出了整複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而且還對其作用、適應證和手法技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近年來,在中醫政策和中西醫結合方計的指引下.整骨手法這一中醫醫學遺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創始人尚天裕教授在研究中醫醫學整骨手法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生物力學原理,確立了治療骨折要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和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總結出了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回繞、屈伸收展、成角折頂、端擠提按、夾擠分骨、搖擺觸碰、對扣結合、按摩推拿等整骨十大手法,並成功地研製了一套新的夾板固定器材和功能鍛煉方法,開創了我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