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這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回蕩了2000多年,然而,地球仍沒被撬起,原因很簡單,沒人給他他要的那個“支點”。在商場,乃至塵世間的各個行業,類似的“支點”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但要想得到它,隻能靠自己去找,找到了,還必須執心決斷,持事振敬,百折不撓。唯如此,才能撬動你預期的“地球”。
商界中人,不乏聰明者。但是,抱怨生不逢時、沒有商機的大有人在;惋惜自己錯過了某某商機的大有人在;抓住商機卻半途而廢的大有人在;事後諸葛亮總吃後悔藥的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皆是缺失肅德之過。我劉氏家族四代經商,在這方麵頗有心得,既有可以借鑒的經驗,亦有必須汲取的教訓。
我的祖父名劉忠誌,出生在山東省章丘縣,與一代商聖孟洛川是同鄉。清朝光緒年間,山東持續受災,餓殍遍地,赤地千裏,草木皆枯,一派令人觸目驚心的慘狀。據我祖父講,為了不想在山東餓死,在求生欲望的支撐下,劉家人踏上了“闖關東”的征程。一路上走走停停,用了兩年多時間,最後落腳在吉林省雙城廳(當時雙城市隸屬吉林省,建製為廳),那時節,哈爾濱還是個船口,為雙城的邊鄙荒郊。
受孟洛川的影響,祖父一心想當商人。落腳雙城後,在城內順昌德學徒。順昌德雖然不是最大的商號,但在清末民初卻培養出了“三大名徒”:一個是譚耀庭,山東文登人,精於計算,民國初年曾蟬聯雙城商會會長;一個是鄒德升,遼寧海城人,以勤儉著稱,成為巨富後簡樸如乞丐,後來信教,成為真耶穌教會東北監督,即雅各長老;一個是我祖父,祖父的特點是善於捕捉商機,敢作敢為。祖父出徒後,最初選擇的行當是經營菜籽。菜籽的顧客是貧苦農民,利潤很薄,但市場廣闊,老人家信奉“一分薄利吃飽飯”的信條,買賣十分紅火,也積攢了不少銀兩。
清末民初,中東鐵路從雙城穿過,商界巨擎、城議事會會長王慶發等人,為了挽回權利,方便交通,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起,便發起創辦馬拉輕便鐵路股份公司。曆時數年,多次與俄人把持的東清鐵路局交涉,總算達成協議,宣統三年,開始募股集資。這不啻是一項風險極大的投資,稍有閃失,所有的投資就會打水漂。因此,官府和商會多次開會,宣傳其好處,極盡口幹舌燥,人們仍猶豫觀望。我祖父認為這是一個好商機,不怕傾家蕩產,把全部積蓄一股腦地投了進去,成為小門小戶中唯一的大股東。
民國元年末,當鐵軌即將全部鋪就之際,突然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毀路風潮”,五鎮三鄉的農民像洪水一樣湧入城內,瘋狂地拆扒鐵道。省、道、縣三級官府彈壓不了,束手無策。眼看馬拉輕便鐵路功敗垂成,30萬股本付之東流,不到50歲的總經理王慶發憂憤而死,主持募股的前清武舉人、商界巨擘趙恩科病入膏肓。幸虧教育界名流關毓謙等仗義執言,力挽狂瀾,才使得輕便鐵路於民國二年通車。小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馬拉火車不僅給百姓出行帶來方便,也拉動了地方經濟,當時,吉林省僅有兩個一等縣,一個是長春,一個是雙城。於是,馬拉輕便鐵路公司成為雙城第一大實業,紅利高達30%以上。祖父活著的時候,常常回憶當年扛著麻袋入股的豪邁和第一次分紅時的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