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名燮,板橋是他的號。他出生在江蘇興化,是“揚州八怪”之一,以畫竹出名。因為他在所作的書畫下款都題寫“板橋鄭燮”的字樣,後人就逐漸稱他為鄭板橋。
在雍正十年(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中了舉人。在乾隆元年(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後被任命為山東範縣縣令。
在範縣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牆壁打了許多的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貪官的惡習和俗氣。
五年之後,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肅靜”的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有一次夜裏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裏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後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獨子,他總是經常尋訪孤兒,然後傾力相助。縣學裏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饑民糊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誌:“恨不得填滿普天饑債。”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準,擅自打開官倉,是要受懲處的。鄭板橋說:“等批文下來,百姓們早就都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秋後,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幹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了一些麻煩。由於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級來視察時常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乾隆十七年(1752年),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
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12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不舍他離去。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氣節的一生。他一生隻畫蘭、竹、石。他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這正好與他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他的畫一般隻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布局卻十分巧妙,用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隻有黑色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言行導航
“清官為民不染塵”是鄭板橋做官的準則。他在任職期間,為政清廉,斷案公正,關心民間疾苦,為當地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鄭板橋憂國憂民,居官謹慎,唯恐不了解民情而辦錯事,他做官一心有功於國,有德於民,關懷人民,同情百姓,作為地方官,鄭板橋離開範縣時一塵不染,告別濰縣時又兩袖清風,這堅貞高潔的情操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