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二章(1 / 1)

第五十二章

“勢”指的是形勢、外在的條件等因素。“任勢”,說的就是要積極主動地營造有利條件,善於抓住轉瞬即逝的時機,努力發展自己,或者積極打擊對手。

“勢”是中國古人創造出來的富有哲學意義的概念。法家代表慎到講勢,認為勢就是權力和政權。筆者認為,從權謀的角度來看,勢就是良好的客觀條件,形是自身的實力。自身的實力隻有同客觀的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換句話說,任勢之術,就是要積極利用環境的有利態勢。

眾所周知,社會博弈本質上是力量的較量。通常來說,力量大就會占據主動,獲勝的幾率就會多一些;力量小就會被動,取勝的幾率要低很多。但是,光有力量還不行,還需要“勢”來輔助。

古人講的“勢”這個字很不好理解,筆者勉強作個比喻來說明一下。比如,兩個敵對的人相鬥爭,有時候,即使拳打腳踢,甚至令對方身負重傷,也未必能夠要了對方的命。但是,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把對方逼到懸崖絕壁之上,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就簡單多了,有時候恐怕一個指頭下去,都會令對方死無葬身之地。在這個比喻中,爭雄鬥狠靠的是力;而巧妙逼迫對方上了懸崖,造成自己一方實力極大放大,對方實力極大衰弱的局麵,這種方法就是“勢”。

再比如,一塊石頭,如果按照平常的物體運行的規律,幾乎不可能對人造成多麼大的傷害;但是,如果這塊石頭是從高空投下的,或者是從山崖滾落下的,那麼,這塊石頭就具備較大的動能,而它很可能就會對人造成致命的傷害。石頭還是石頭,前一種情況對人基本上構不成什麼威脅,後一種情況則很可能要了人的命,為什麼同樣的石頭差距會這麼大呢?關鍵就在於“勢”。

有了“勢”,就能夠讓自己的實力呈幾倍甚至幾十倍增長;沒有“勢”,則很可能出現力氣大但反遭束縛的情況。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之一,就在於項羽隻能力取,劉邦卻善於任勢。秦朝滅亡後,項羽攜巨鹿之戰的赫赫威名,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十九個王國,將劉邦趕到荒蕪的巴蜀之地當漢王。項羽軍事實力強大,但是為人剛愎自用,政治謀劃不夠高明,他焚阿房宮,殺害義帝,分封不公,殘暴無德,大大失去了諸侯國和天下百姓的支持。這樣,雖然項羽軍事力量強大,但是,在人心方麵、力量支持方麵卻受到很大限製。反觀劉邦,他為人外表寬和,善於團結人,善於爭取民心。入關之初就約法三章,廢除秦朝苛法。廢掉秦王之後,又還軍灞上,與百姓秋毫無犯。義帝死後,親自為義帝發喪。爭取了彭越和英布為後援,使他們能夠在楚漢對陣時不斷騷擾項羽。這樣,劉邦雖然軍事力量不如項羽,幾次都被項羽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但是,他善於任勢,能夠巧妙創造有利於自己、不利於項羽的條件,並且能夠把握時機實現雙方力量對比的轉化。劉備的一分力產生了十分的效果,而項羽的十分力卻發揮不出來,其關鍵的原因,就在於劉備會用“勢”。

總之,在博弈中,“形”(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力量就沒有一切;但是,“勢”(條件)也非常重要。沒有客觀上良好的條件和有利的環境,力量再大也是白搭。因此,積極培育強大的實力,努力營造有利的態勢,這才是權力鬥爭取勝的根本。

任勢之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趁勢。所謂趁勢就是當客觀形勢發展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要抓住時機,迅速發展自己,創造“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的局麵。《三國演義》中記載黃巾起義時,張角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至難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作者借張角的這句話把趁勢思想一語道盡。或者,利用大好形勢,積極進攻對手,形成“趁火打劫”的局麵。當年清軍,就是因為看到中原內亂,方用出這步趁火打劫之計。二是造勢。所謂造勢就是當客觀條件不具備,或者客觀條件不利於己的時候,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創造有利自己的形勢。《三國演義》中後來寫道,劉備進了益州,龐統和法正兩人勸劉備殺了劉璋,則益州唾手可得也。但是劉備拒絕說:“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按照劉備的意思,奪取益州是早晚的事,而且,這也是《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大戰略。但是,劉備剛入益州,雖然軍事力量足以對抗劉璋,可他初到益州,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勢”,沒有恩義給百姓和官員,還沒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所以,貿然行事,事雖成而不可久也。因此,劉備主張“甚得民心”之後再行王霸之事。《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這個細節,雖然是作者虛構的故事,但是其中也蘊含著高明的造勢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