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齊國,有個大臣叫晏嬰,雖貌不出眾,卻才略驚人。他輔佐齊景公料理國事,內除奸黨,外求安定,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國相。
有一次,齊王派晏嬰出使楚國。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嬰將出使楚國,便想趁機羞辱齊國,對身旁的謀士們說:“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眾羞辱他一番,你們看有什麼好辦法呢?”於是他們商議出了一個壞主意,做好了對付晏嬰的準備。
楚王知道晏嬰的身材十分矮小,於是就吩咐在城門旁邊另外鑿開一扇小門。當晏嬰到來之後,侍衛便讓他從小門進去,晏嬰見狀,立刻正色道:“隻有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中爬進爬出。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國,難道也要從這狗洞中進去嗎?”侍衛們理屈詞窮,隻好眼睜睜看著晏嬰從大門正中昂首闊步地進了城。
接著,晏嬰在拜見楚王時,楚王又用嘲諷的語調說:“齊國大概沒有多少人吧?”
晏嬰聞言,迅速予以糾正說:“我們齊國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戶,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揮袖就可遮住太陽,個個灑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麼能說齊國無人呢?”
楚王聽罷,進一步用挑釁的口吻發問:“既然齊國人多,為什麼總是派遣你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嬰對楚王的無禮早有思想準備,他冷笑了一下,應道:“我們齊國派遣使臣的原則是視出使國的情況而定,對友好的國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國的國王粗野無禮,就派醜陋無才的人去。我在齊國是最醜陋無才的人,所以被派作出使楚國的使臣。”一席話使楚王無言以對,隻好設宴款待。
當酒興正濃時,忽見兩個差役押著一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假裝不知地問道:“這人犯了什麼罪?”差役趕緊回答:“他是齊國人,到我們楚國來偷東西。”楚王於是回過頭去看著晏嬰,故作驚訝地說:“你們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戲,這時便站了起來,極其鄭重而嚴肅地對楚王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橘,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它們隻是葉子長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眼下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嗎?”一席話噎得楚王尷尬極了,隻好賠笑收場。
言行導航
楚王看晏嬰身材矮小,就想讓他從城門旁邊新開的一個小門進去。後來楚王又戲弄晏嬰說齊國沒人以及齊國人喜歡偷東西。晏子清醒地認識到,這不僅是對他本人的侮辱,更是關係到齊國的尊嚴,因此以極其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他在蠻霸的楚王麵前不卑不亢,從容鎮定,針對楚王所提出的問題,巧妙設喻,給以有力的反駁,表現出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氣和智慧。
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比如在與外國人交往時,要做到不卑不亢,不做任何有辱國格、有損於民族尊嚴與利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