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宇宙奧秘篇(三)(1 / 3)

稍縱即逝的流星與隕石

如果你經常仰望星空你會發現在璀璨的夜空中常常劃過一道白光,稍現即逝,我國古代總是稱之為“賊星”,天文學上叫“流星”。

在太陽係的廣闊空間裏遊蕩著塵埃和一些極小的固體物質,它們被稱作流星體。流星體常常闖入地球的大氣層,與大氣發生劇烈的碰撞和摩擦,繼而燃燒起來,發出耀眼的光芒,這時流星體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流星。

眾多的流星體存在於宇宙中,所以我們能經常看到流星。流星體闖入地球表層的大氣層後,會與大氣發生劇烈磨擦,產生亮的火花,這是流星明亮耀眼的原因。眾多大行星表麵的環行山多為小行星之類的天體撞擊而成。伴隨著撞擊過程小星體還會破碎。

流星一般閃過就解體了,但是有的卻有大塊物體落在地球上,這種墜落物稱為隕石或隕星。按化學組織的不同,可以把隕星大致分為三類:①含鎳90%以上的叫隕鐵或鐵隕星;②含鎳和矽酸鹽礦物各半的叫石鐵隕星;③90%為矽酸鹽礦物的叫石隕星,也叫隕石。從收集到的樣品來看,墜落物中92%為隕石。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隕石是1976年3月8日在我國吉林省發現的,重達1770公斤。最大的隕鐵在非洲的納米比亞,重達60多噸。

天文學界極為重視對隕星的研究,因為隕星是難得的宇宙天體的自然標本,尤其是隕石的年齡和地球大致相當,都是46億年左右。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地球內部和外部變化很大,地球形成初期的很多物質已經沉埋在地球核心而無法取得,有的則早已不存在了。隕星卻不是這樣,由於它體積小,沒有發生地球那樣巨大的變化,還基本保持著原來的麵目,這便為研究地球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對研究太陽係其他星體的形成也有重大價值。

隕星墜落會對地球表麵產生一些影響,如氣候的異常、個別生物火絕等,但並不會對人類的禍福、人間社會的治亂興衰起到什麼直接的影響。

流星雨和火流星

宇宙空間除了大的星體外,還有很多很多的小物體和塵埃,這些就是天文學上所說的流星體和微流星體。地球在空間運動中不會超出自己的軌道,但這些流星體卻毫無規律,亂跑亂撞,地球每時每刻都會同大量的流星物體相遇。有的小流星體一進入大氣層就摩擦發光,在80~120公裏的高空劃出一道白光,便形成流星;有的流星物接連進入大氣層,又接連變作白光,形成流星雨;還有的流星光亮大,並帶著聲音,這是火流星。不過,更多的是不見光亮的小流星體。

火流星是一種偶發流星,它十分壯觀明亮。形成火流星的流星體質量較大,以極高的速度與地球大氣發生劇烈摩擦,產生耀眼的光亮。在火流星穿過的路徑上會留下雲霧狀的長帶,稱為“流星餘跡”。整個火流星看起來很像是一根閃著火光的長針,隨著閃亮的“針柄”漸遠,流星餘跡也會越拉越長,幾分鍾,或者幾十分鍾內消隱於夜空中。

天文學家們一般把偶然出現的零星流星稱為“偶發流星”。偶發流星完全隨機出現,一般情況下在一夜之內,人們可以觀測到的偶發流星大約為10-20顆。

流星群是指那些在星際空間分布著大量塵埃、沙粒般大小不等的流星體物質,它們圍繞著太陽公轉。當流星群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時,地球穿過流星群時便出現流星雨的現象。流星雨出現的時候,天空中布滿流星,所有的流星看上去都好像是從天空中的某一點向四麵八方迸發出來的,天空中的這一點稱為“流星雨的輻射點”。流星雨的命名通常以輻射點所在的星座命名,常見的有“獅子座流星雨”、“寶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

天空中的掃把——彗星

在布滿繁星的天空中,你常常會發現有一個頭部像星,後麵卻拖著一條長長尾巴的天體出現,這就是彗星。當彗星橫貫天空的時候,通體發出耀眼的光芒。那長而寬的尾巴飄散開來,好似閃亮的輕紗,在它的映襯下夜空也變得更加瑰麗多彩。在一些傳說中,彗星是上帝懲罰人類的寶劍,是預示災荒、戰爭和死亡的災星,因此彗星在人們的印象中便成為不受人類歡迎的現象。

彗星也是太陽係的成員,它是由一大團冰凍的氣體以及冰粒、塵埃物質組成的天體。典型的完整的彗星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彗核、彗發和彗尾。彗核由比較密集的固體物質組成,彗核周圍雲霧狀的光輝是彗發,彗核與彗發又合稱為彗頭,後麵長長的尾巴是彗尾。彗星的尾巴並不是一直存在,隻是在靠近太陽時,在太陽光的壓力下才會形成,所以彗尾常背著太陽延伸過去。大的彗星,僅一個彗頭就比地球的直徑大145倍。

彗星也有著自己的運動軌道,許多彗星的軌道是極為扁長的橢圓形,也有一些沿曲線運動。彗星在天空中會漸漸消逝,這是因為彗星運行到離地球極為遙遠的地方,離開了人們的視野。有的彗星經過幾十年後會去而複返,有的彗星卻再也不會出現了。這都與彗星的運行軌道有關。

彗星密度低,在宇宙間的存在期不像其他星體那樣久遠,它每接近太陽一次就有一次損耗,時間一長,就會逐漸崩裂,成為流星群和宇宙塵埃,散布在廣漠的宇宙空間。現在人們看到的彗星多數都是大彗星,為數眾多的小彗星很難被觀測到。1965年我國的紫金山天文台發現過兩顆彗星,分別定名為紫金山1、紫金山2。

在研究彗星方麵,最著名的要數“哈雷彗星”了。哈雷彗星是17世紀時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來的,哈雷計算出這個彗星每隔76年左右接近太陽一次,並準確地推算出1758年12月25日彗星將出現於太陽附近的位置。哈雷慧星是第一顆人類計算出周期的彗星。

彗星的尾巴隻有在接近太陽時,在太陽風的作用力下才能出現。彗尾特別明亮,好似一把掃帚,所以彗星又稱之為“掃帚星”。當彗星遠離太陽時,我們就看不到彗尾了,隻有彗星接近太陽時,它才會長出尾巴來。彗星越接近太陽,它的尾部越長,但彗尾的方向始終背離太陽。這是因為彗核受太陽光的強烈照射,部分物質被蒸發,並被太陽風所排斥的結果。彗星的長度通常有數百萬至上千萬千米,寬度有數萬千米。

彗星是有“壽命”的。彗星每繞太陽一周,彗核中的塵埃、冰凍團塊都要損失掉一部分物質。彗核中的氣體經過一次次地蒸發後,就會變得非常鬆散,極易破碎瓦解。當彗核崩潰後,會有一部分物質在太陽係中形成流星群,而其中稍大的就可能成為很小的小行星。

哈雷彗星的回歸

哈雷彗星是第一顆被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哈雷預言回歸的彗星。18世紀初,哈雷通過計算推測出一顆彗星每隔75年至76年回歸一次,並且預言這顆彗星將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回歸。結果這顆彗星果然準時出現了。為了表彰這一成就,這顆彗星就被命名為“哈雷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