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小小”聽證會 折射“大”公信力(1 / 2)

呂幼飛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守信,社會才有公信力。同樣,廉潔教育也要講公信力。有公信力,廉潔不彰自行,缺乏公信力,雖彰而不行。學校教育是給人以知識探求的環境,但是這個環境本身應該有民主的範圍。民主的探索精神是培養一代新人創造力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是更新未來社會公民理性思考的核心。從小培養學生講究公信,賦予小學生作為社會的小公民以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正是“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的最好詮釋。

“聽證會”就是一種公開互動、一種理性引導、一種培養一代新人具有公信力以及民主探索精神的實踐。這一舉措落實在校園裏,作為學生維權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和途徑,有助於使學生在多種思想觀念的碰撞和對比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明辨是非,擇善而從,實現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同樣,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家長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碰撞,進而豐富。學生表露的許多想法會給他們帶來很大啟發,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要做好新時期教育工作,深入健康地開展素質教育,必須經常通過各種渠道傾聽教育對象的意見、願望和要求,把握成長規律。

如今大中學生帶手機進校園裏已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教室裏手機彩鈴聲是此起彼伏。可是不知從何開始這股“手機風”悄然刮進了小學校園裏,引起了老師家長的注意。我校大隊部對四五年級的千餘名學生做了一個“關於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現象調查,結果顯示,“曾帶過手機進校園”的小學生就占了25%。小學生能不能帶手機進校園?帶手機進校園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某日,江東中心小學的校園大門前張貼著一張海報,上麵“小學生能否帶手機進校園”幾個大大的字眼引人注目。下午三點半,學校的多媒體教室裏已座無虛席,有老師,有學生代表,還有家長代表,而台上正反雙方家長、學生、老師都已正襟危坐,學生辯論手手執稿筆,念念有詞正認真地準備著。隨著主持人的層層提問,正反雙方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麵的聽證會。最後大家有了共識:小學生不宜帶手機進校園。不宜,並不是禁止和反對,特殊情況下還需要特殊處理,老師要做好管理工作。不可否認,手機是新時代的產物,是以往年代不存在的問題,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就必須要麵對。胡震珍校長說,不僅是手機,學生接觸的還有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產品,MP3、MP4等,這些問題同樣值得學校關注。“小學生能否帶手機進校園”聽證會後,許多家長認為,姑且不論這次聽證會的結果,但它畢竟為增進師生溝通、家校互動又開辟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江東中心小學對於“手機是否進校園”舉行聽證會的做法無疑是一個讓人稱道的好措施,雖說對於整個社會大環境來說僅是一個很細微的情節,卻反映出很深的用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決策理念。

一、以人為本:小小聽證會讓學生擁有學校決策的話語權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注重人的全麵發展。打造公信教育更需曉之以理,“理”作主線。情之真諦在於理。江東中心小學辦學曆來追求民主辦學,和諧教育。在允不允許小學生帶手機問題上,學校不是簡單地用校規一禁了之,而是慎重其事地召開聽證會,在充分聽取學生、家長、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再作定奪,這種民主平等的求實態度獲得各方肯定。從小學生振振有詞的申訴中,我們能欣喜地感受到小學生們一旦贏得話語權,他們維護自己權益的願望是如此強烈,而且陳述的理由和口氣是那麼地理性和老練,人與生具有的民主平等的意識在此再次得到了印證。

事實證明,從聽證會結束後來自學生、家長、社會的反響來看,整個聽證過程中學生自主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民主對話的膽量與精神。的確,一個真正優秀的學校要真正體現大氣、平等、公信治理的民主風氣,就絲毫離不開學生對教學與管理的積極參與,在事關學生權益的問題上,相關校規的製定必須有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在學校管理決策中擁有話語權,是教育公信力的一種民主表現。

二、陽光運行:小小聽證會賦予家長學校決策的參與權

公開、透明是公信力的保障,隻有讓製度、規定在陽光下運行,民主發展才有了堅實的基礎。學校教育管理,說到底是一種服務,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服務。這就必然要充分考慮學生及家長的需求,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體現。打開校門,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管理的參與者,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服務理念,也是讓學生滿意、讓家長滿意的一種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