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世界糧農組織曾經提出過一個振奮人心的計劃:在今後10年內做到沒有一個兒童因饑餓而死亡,沒有一個家庭會害怕第二天沒有麵包,同時也不再因營養不良而產生嚴重的後果。
25年過去了,人類在征服自然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美國的宇航員能把人類的腳印留在月球那荒涼的土地上,英國科學家能像複印機一樣複印出一隻綿羊來,因特網把地球縮小成了一個氣息相通的村落,天文學家則又把我們的視野擴展到了浩瀚無比的銀河係……但是,我們卻沒有能實現在全球消滅饑餓的目標。甚至,隨著世界人口的大量增加,饑餓的陰影也越來越大,籠罩了世界近1/4的國家。現在,全世界至少有88個國家處於低收入和糧食缺乏的狀態,其中非洲國家44個,亞太國家17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9個,近東和北非國家6個,歐洲和前蘇聯國家12個。僅第三世界,就有8億人還在忍受著饑餓的折磨,每年有數百萬計的人口甚至因饑餓而喪失生命。1984年至1985年,非洲發生嚴重饑荒,世界為之震驚。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薩烏馬先生多次向全世界發出呼籲,懇求各成員國向非洲饑民提供緊急援助。盡管有21個國家積極響應他的呼籲,為非洲饑民提供了多達700萬噸的糧食援助,但仍有100多萬災民死於饑餓。
1987年,世界糧食產量比1986年減產4%,1988年,嚴重的自然災害又使世界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糧食儲備量降至自70年代初期世界糧食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全世界糧食總產量僅為17.3億噸,全球51萬人口的糧食受到嚴重的威脅。素有世界糧倉之稱的美國和加拿大糧食產量大幅減產,連越南南方最富有的產糧區湄公河三角洲也驚呼缺糧。
時間剛進入1989年,薩烏馬總幹事又警告人們:今年許多國家可能會發生糧食危機。不幸而被言中,全球糧食產量再度下降,世界糧食儲備由1987年隻夠全世界人口食用89天的4.02億噸,減至2.8億噸,隻夠全世界人口食用54天,跌入自70年代初世界糧食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1991年,一場罕見的大旱肆虐非洲20餘國,大片糧食作物枯萎,非洲再次發生嚴重饑荒,6000萬人受到饑餓的折磨。有南部非洲糧倉之稱的津巴布韋,60%的人口缺糧;納米比亞的糧食作物幾乎顆粒無收。在馬拉維,570萬人口出現糧食短缺,占全國人口的70%。莫桑比克政府公布,約有310萬人瀕臨饑餓。在南非,以玉米麵粥為主食的黑人中,有250萬人處於饑餓狀態。
1992年,全世界仍有數億饑民掙紮在死亡線上……1993年和1994年,全球的稻穀產量雖創曆史最高記錄,但澳大利亞的小麥和俄羅斯的糧食都出現了減產,糧食總產量再度跌入1988年以來的低水平。打開電視,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南亞和非洲的許多饑民,已餓得連端起碗站起來去接慈善機構提供的一點稀粥的力氣都沒有了。
1995年9月12日上午,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記者和學者打開國際互聯網,就看到了一則世界農業觀察小組剛剛完成的世界農業報告。從那些枯燥而又複雜的世界大米、玉米、小麥和其他糧食的庫存統計裏,許多人發現了一個令人大吃一驚的數字:世界庫存糧食已跌到過去20年的最低點,隻夠全世界消費53天的水平。
世界糧食儲存量是衡量全球人口是否能獲得足夠食物的一個重要指標。1973年,當糧食儲備降至隻夠全世界55天的消費量時,糧食價格上漲了1倍,各種食品的價格也普遍上漲,引發了一次世界性的恐慌。此後專家根據研究指出,一旦世界糧食周轉儲備降至60天以下時,世界糧食市場就會處於高度不穩定狀態。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表明,世界糧食庫存量呈逐年下降趨勢。1973年全球糧食庫存量為3.15億噸,可供世界人口消費76天,而到1994年,全球糧食庫存量跌至2.94億噸,隻夠全世界吃62天,1995年更加嚴重,全世界糧食儲備隻有2.62億噸,隻夠全世界吃53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