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把酒與政治軍事放在本書的殿軍位置上來考察,不僅因為政治軍事在曆史發展中居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對國家的盛衰、民族的興亡有著巨大的影響,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其一,中國的政治軍事帶有濃鬱的人文主義色彩。以政治而論,中國古代由於特定的曆史環境所決定,宗教神權始終不發達。在古代文明的初期,沒有經曆過神權國家階段,進入中世紀以後,也沒有出現象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基督教神權統治。因此,在中國曆史上,以神為本體的文化很不發達。從商周時期早期的政治思想產生時起,就決定了中國政治向人文主義發展的方向。等到儒家思想成了占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之後,血緣宗法關係與權力政治疊加混合,父權擴展為治權,治權又帶上了父權的色彩,更給政治塗抹了一層“仁仁親親”的油彩。家庭國家化,國家家庭化,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諸種關係中,父、子是核心。君是臣之父,大臣是小臣父,小臣是民之父,父有無限的權力對子而言,同時又帶有溫情的麵紗。以軍事而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表現了人文主義的軍事思想。《左傳》記述的大大小小的軍事行動有三、四百起之多,其描寫的重心多是戰爭雙方的政治情況,人心的向背,而不是刀光劍影的搏鬥。孟子更加簡明扼要地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既然人的情感色彩作用如此巨大,那不就給酒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廣闊天地嗎?因為酒在收攏人心、聯絡感情方麵有著特殊的功效。其二,政治軍事鬥爭異常殘酪全世界皆然,弄不好就得人頭落地。為了取得鬥爭的勝利,有時需要借酒為工具,運籌帷幄,達到在一般情況下所無法達到的目的;為了躲避殺身之禍,更需要以酒為掩護,裝瘋賣傻,以全己身。宋人葉夢得《石林詩話》曾言:“晉人多言酒,其意未必真在於酒,蓋時方艱難,人多懼禍,惟於醉,可以疏遠世故”。同時,有時還需要借酒增膽壯威,借酒抒憤達怨,借酒慶功加冕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需要說明的是,本章
有些材料取材於《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兩部古典名著。我們認為,這兩部小說都是在流傳了數百年的民間故事的基礎上加工成書的,溶進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智慧,且都有一定的史實依據,本書作為一本文化學論著,在論述一種文化現象時是應該可以取之為據的。
一、酒與政治謀略
如同酒對於藝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樣,酒在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中也扮演著不同尋常的角色。以酒解仇、以酒招安、以酒賜恩、以酒避難、以酒消滅異己、以酒鞏固政權,很多帝王和政治家都自覺不自覺地把酒當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和手段,在酒的掩護下演出了一幕幕的政治悲喜劇。曹操是一位深解酒中三昧的政治家,不僅常常以酒賦詩、以酒抒情,而且每每以酒釋仇、以酒施恩、以酒招安,把酒引入了政治謀略之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是以酒賦詩;大宴長江,緬懷以往,是以酒抒懷;青梅煮酒之日,關羽、張飛直闖小亭,曹操不但不見怪,反而贈酒壓驚,是以酒釋仇;賜飲降將,是以酒賜恩;設宴撫慰關羽,是以酒招安。以酒釋仇,是曆代統治階級和政治家、軍事家慣用的政治謀略之一。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在位之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入侵南朝,並俘虜了南朝將領蒯應,事過不久又放了他,臨行前對他說:“魏王致意安北,遠來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見分惠。”劉義隆聽說後,立即派人給拓跋燾送去了上等美酒和甘蔗。於是,南朝和北魏化幹戈為玉帛,敵對的關係得到了緩和。在這裏,酒成了和平的使者,釋仇的媒介。
在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以酒釋仇的故事很多,甚而連有勇無謀的呂布也深諳其中奧秘。當時,袁術出兵攻擊劉備,劉備勢弱莫敵,向呂布求援。呂布為了救援劉備而自救,就設宴請袁術統兵大將紀靈和劉備前往,以尋機從中調合。酒過三巡,呂布說道:現在咱們共進一杯,請你們兩家各自罷兵,握手言和。劉備欣然同意,紀靈因自己兵多將廣,穩操勝券,不願罷兵。呂布見狀,心生一計,說百步之外擺一方戟,我若一箭射中,兩家立即罷兵,我若一箭不中,兩家即可再戰。如有不從,我將與另一方合兵一處,共戮一方,勿怪言之不預。結果,他一箭射去,正中方戟,紀靈懾於呂布之威,隻得收兵,與劉備互不相擾。這就是有名的“轅門射戟”,成了以酒釋仇的千秋佳話。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酒還是消滅異己的特殊工具。“鴻門宴”就是這方麵的顯例。劉邦先入關中,項羽非常惱怒,特在鴻門設宴,意在嚴懲劉邦。劉邦不得已而赴宴,誠惶誠恐,謙恭之極。項羽婦人之仁,不忍立下毒手。範增見狀,讓項莊舞劍助興,尋機殺掉劉邦,因項伯的作梗而未能如願。張良見時態緊急,趕快召壯士樊噲入內。樊噲憑借不怕死的一腔豪氣震住了項羽,終於使得劉邦安然逃離虎口。“鴻門宴”上杯盞交錯中的謀殺,成了後世文人創作的絕好題材和政治家學習的絕好範本。據史書記載,作為尼侖部落的首領,成吉思汗的父親死於異邦的宴會之上,成吉思汗本人也險些在王罕以結“秦晉之好”為名所設的宴會上喪生。
《三國演義》中,類似的描述也很多。曹操專權朝中時,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密謀除之。曹操發現後,便設宴詐請王子服等人前往,在酒宴上把他們一網打盡,全部抓獲,鏟除了敵對勢力,鞏固了在朝地位。周公瑾氣量狹小、嫉賢妒能,視諸葛亮和劉備為心腹大患,幾次想以酒宴為手段,必欲除之而後快,都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趙雲的神威而未能如願。劉備寄住在四川劉璋籬下的時候,其部下幾次想殺掉劉璋而沒有機會。在一次酒宴上,魏延自薦舞劍為樂,想借機殺掉劉璋,占據四川。劉璋諸將看穿了這一陰謀,把劍對舞,使魏延等人始終沒有下毒手的機會。作為一種政治鬥爭的謀略,酒還是鞏固自己政權的政治手段。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總感到政權不穩固,常有“尾大”之患。他從五代的更替中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兵權過多地掌握在武將手中,皇帝失去了對軍隊的控製,便極易導致政權的解體和叛亂的發生。為防止“黃袍加身”的情況在自己的武將身上重演,趙匡胤決心收回軍權,消除後顧之憂。建隆二年七月的一天,趙匡胤準備了非常豐盛的酒宴,宴請以前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有功之臣。武將韓令坤、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趙彥微等都應邀前往。
三杯酒下肚,趙匡胤不無感慨地對大家說:“咱們本來是患難與共的好兄弟,從前帶兵打天下的時候,像這樣的宴會三天兩頭就要舉行一次。可自從我當了皇帝以後,因國家的事情太多,這樣的宴會就慢慢少了下來,咱們兄弟之間也顯得生分起來了,望大家能夠包涵。”眾武將不解其意,石守信忙說:“皇上太掛念臣子了。萬歲執掌天下,我們都很高興,雖說在皇上這裏喝酒喝得少了,但我們自己在下麵卻沒少喝,皇上不必掛慮。”趙匡胤心事重重地長歎一口氣,語調淒涼地說:“你們倒痛快,想喝酒就喝酒,想打獵就打獵,我可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武將們愈加莫明其妙,不知皇上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個個大氣不敢出,宴席上一片沉默。過了一會,趙匡胤亮出了底牌:“你們想想,皇帝就這麼一個,誰不想當呢?我又怎能不擔心憂慮呢?”石守信等人這才聽出了弦外之音,頓感如坐針氈,忙解釋說:“大家既然保萬歲登基,就不會……”。沒等石守信、韓令坤等人把話說完,趙匡胤就打斷了他們的話:“大家怎麼想到這上麵去了,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難道我對大家還信不過?我所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硬要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想推脫也推脫不掉,到時候問題就難辦了。”經這麼一驚一詐,這些戰功赫赫的武將們都給唬得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趙匡胤等下馬威的威懾力量發揮得差不多了,才不緊不慢地說:“如果到了那時候,咱們君臣兵戈相見,爭鬥起來,無論誰勝誰敗,都不好看。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還是要盡早想個妥善的辦法才是。”石守信等人這才鬆了一口氣,忙對他說:“萬歲有什麼好辦法盡管說出來,我們一定照辦。”趙匡胤見時機已經成熟,故意做出很隨便的樣子說:“事情其實也很簡單,大家交出兵權就什麼事也沒有了。把兵權集中在我一個人手裏,你們如釋重負,我也不再擔憂,你們的部下也不會再想入非非,咱們君臣之間也不再相互猜疑了。將來,你們都可以找個地方去做官,廣治田產,多積財富,為子孫後代的幸福打下基礎。國家要是有事,用得著誰,就調誰來,用不著誰,誰就在自己管轄的地盤享清福。我們的兒女之間可以相互結為親眷,咱們既是君臣,又是親家;國就是家,家就是國,國與家合二為一,這樣和睦相處,該有多好啊!請諸位兄弟三思。”眾武將唯唯諾諾猶恐不及,哪裏還敢有什麼異議,連忙說:“皇上想得如此周到,我們一定照皇上說的去做。”第二天就乖乖地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收回了禁軍兵權,趙匡胤暫時解除了心中之患,但是時間一長,他又有點惶惶不安了。因為禁軍的兵權雖已掌握在他的手裏,但藩鎮的兵力過大,將來也會危及到他的政權。因此,趙匡胤決心奪回那些年紀較大、威望較高、當節度使較久、勢力較強者的兵權,再演一場“杯酒釋兵權”的故伎。開寶二年冬的一天,趙匡胤在皇宮後花園設宴,請當時有名望、有勢力的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讚、楊廷璋等人前來赴宴。酒酣耳熱之後,趙匡胤語重心長地說:“大家都是國家元勳、社稷棟梁,一向鎮守一方,德高望重,勞苦功高。本來,大家早該休息休息享幾天清福了,可是因為國家事情多,我又一時沒有顧及到,一直拖到現在。今天雖說還有一些地區沒有平定,但與以前相比好得多了。所以,大家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