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史海拾零(1 / 3)

一、名字上月球的中國古代科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分別用500多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麵的環形山。其中,有五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上了月球。他們是: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家石申,東漢科學家張衡,南北朝時期數學家與天文學家祖衝之,元代天文學家與數學家郭守敬,傳奇人物王古。據說王古在14世紀末發明了可操縱的火箭推進裝置,用47顆巨型火箭載人飛向天空,卻不幸在試驗中罹難。英國人瑟姆在《火箭與噴氣》一書中引用了王古駕火箭想飛上天空的故事,稱王古是“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瑟姆的故事來源是一個手抄本。

二、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是公曆的紀元。始行於6世紀。它原是以傳說耶穌基督誕生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紀元”。後來被世界多數國家所公用,於是就改稱“公元”,常用A(Aooii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在曆史書上,耶穌誕生前的年代被稱為“公元前”,常用(oorri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耶穌誕生那年以後的年代是“公元後”,簡稱“公元”。公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100年。也是從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為一世紀,101年到200年為2世紀。以此類推,現在是20世紀,2001年是21世紀的第1年。“年代”是指一個世紀中的某一個10年。如說20世紀80年代,就是指從1980年開始的那10年。從1990年起,就進入20世紀90年代了。我國在1912年1月1日,由於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成立,就以這一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采用公元紀年。

三、上古、中古、三古

上古又稱“遠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時代,《易》:“上古穴居而野處……上古結繩而治”。《韓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如與“中古”並提時,一般指秦漢以前即夏、商、周三代。中古次於上古的時代。但說法不一。《易》:“《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間。“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韓非子》)“中古”指傳說中的虞夏時期。“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三都賦》)“中古”指秦代。現在一稱漢代以後、宋以前為中古。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說法不一。《漢書》:“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禮》:“伏羲上古、神農中古、五帝下古。”

四、陽曆、陰曆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0秒)為一年。為方便計,以365天為一年,叫平年。餘下的時間,每四年加一天,這一年叫閏年。但這樣,每四年又虧44分56秒。所以每400年少三個閏年。陽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餘的月份是大月,31天。陰曆又稱為農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因為它的月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朔望月”是指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為方便,定為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每年比回歸年少11天,因此采用每19年閏7個月的方法與回歸年取得一致。

五、“黃曆”和“皇曆”

西漢以前,我國使用的六種古曆法,即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和魯曆,傳說以黃帝時創造的曆法為最古。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樂歌登封章》:“炎圖喪寶,黃曆開璿。”黃曆就是黃帝曆的簡稱,所以人們習慣把曆書稱為黃曆。後來的黃曆,往往摻雜了許多宣揚吉凶忌諱的內容,迷信色彩很濃,黃曆便成了舊曆書的代名。曆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9世紀初的唐皇朝曾下令,曆書必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頒布,並且規定了隻許官方印,不準私人印。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關於“皇曆”一詞,據說與宋太宗有關,宋太宗每年到了歲晚,都給文武百官各送曆書一本。這本曆書裏刻有農曆日期節令,以及在耕作種植方麵的普通知識。因為曆書是皇帝所送,故此叫它做“皇曆”。“皇曆”中所記曆法,一般是以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如果拿起去年的皇曆來查看今年的曆法,就一定是錯誤的,因此“老皇曆”就有因循守舊、不思變革的意思。

六、夏曆、周曆、秦曆

是戰國至漢初我國的常用曆法。均以36525日為一回歸年,但每年的開端不同:夏曆建寅,即以陰曆正月為歲首;周曆建子,即以陰曆十一月為歲首。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隨之而不同。在先秦古籍中,《春秋》和《孟子》多用周曆,《楚辭》和《呂氏春秋》則用夏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顓頊(zuāù)曆為基礎,以建亥之月(即夏曆十月)為歲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曆相同。自漢武帝起改用夏曆以後,曆代沿用。

閱讀古書時就要注意所使用月份的不同。例如,在《詩經豳風七月》裏,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的句子,大意是“二月裏、三月裏把河裏的冰鑿下來,藏進冰窟”。如果照夏曆計算,二、三月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是無法把冰藏起來的。這裏用的是周曆。周曆二、三月,就是夏曆十二月和正月,正是數九嚴寒的季節,也正是把冰收藏起來的時候。該詩是夏曆、周曆並用的,為了加以區別,夏曆用“七月”、“八月”,周曆用“一之日”、“二之日”。又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十七年”這一節裏,有兩段記載:“十月癸醜,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大家知道,每年隻有一個十月和一個七月。七月裏死,十月怎能出遊這也是曆法記載不同的緣故。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我國從漢武帝起使用夏曆。但在秦始皇時用的是秦曆。司馬遷用夏曆來記載秦時的事情。因此就出現上述情況。如換成秦曆計算,夏曆十月是秦曆正月,夏曆七月是秦曆十月,秦始皇在這一年裏,正月出遊,十月崩駕,在外總共9個月的時間,這樣就便於理解了。七、閏年

陽曆有閏日或陰曆(農曆)有閏月的一年都叫閏年。公曆一般每4年有一個閏年。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這多出來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閏年的二月就有29日。這一天就叫閏日。公曆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閏年,如1984年就是閏年。四年一閏的辦法,使得一年的平均時間比一年的實際時間多了約1分14秒。為了消除這個誤差,現行公曆規定,400年間隻允許有97個閏年而不是100個閏年。那些世紀整數年,如1900年、2000年,要能被400整除時才算閏年,否則仍算平年。因此,公元1800年、1900年都是平年,公元2000年、2400年才是閏年。

八、我國曆史上的紀年法

我國曆史上通常使用的紀年法有三種:(1)幹支紀年幹支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幹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六十年後周而複始。(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曆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諡號,這就是帝號紀年。(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製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九、古代一年多少天

現在,一年為36525天。可自古以來,一年的天數是在不斷變化的。遠古代中期,距今大約13億年前,每年有507天,古生代中期,大約57億年前,一年為421天;古生代泥盆紀,也就是4億年前到35億年前,一年約400天;古生代石炭紀,即35億年前到28億年前,一年為395天左右;中生代三疊紀初期,即23億年前,一年差不多為385天;中生代白堊紀初期,即135億年前,一年是376天左右;新生代初期,約6500萬年前,一年隻有370天了,如果按上述變化速率計算,八九億年後也許一年隻有300天左右了。

十、曆史上有10天空白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著的《清代中西曆表》一書中,明朝萬曆十年(1582)九月十八日是陽曆10月4日,九月十九日卻跳到陽曆10月15日,10月5日至14日這10天是曆史上的空白。原來,在1582年以前,世界上還沒有通行現在通行的公曆曆法,通行的卻是儒略曆。由於儒略曆不很準確,每隔四百年就產生3天的誤差,到了1582年就誤差了10天。再過兩千年,春、夏、秋、冬都要往前移動一個月。1582年羅馬教皇格利哥裏十三世,特為此召開了有天文學家和僧侶參加的討論會,接受了醫生格裏奧提出的公曆,於同年3月1日下詔,命令把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這樣10月5日至10月14日這10天就成為曆史上的空白。

十一、古代的十二時

古時分一日為“十二時”,據《左傳》杜預注,這十二時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62(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

人定。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158158黃昏

後,寂寂人定初”,其“黃昏”、“人定”均為十二時之一。漢太初改朔之後,對於一晝夜有了等分的時間概念,以十二地支為紀,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代的兩小時。後世又分子時為子初、子正,醜時為醜初、醜正……,一日十二時為二十四小時。十二時、十二時辰和現代時。

十二、時辰、五更、更鼓樓

在有記載的我國4000多年的曆史中,現代鍾表的出現隻是近一二百年的事。那麼,過去的數千年中,我們祖先是用什麼方法計時的呢許多文學作品都描述了古代計算時間的方式。如京劇《逼上梁山》中,林衝唱道:“聽樵樓它把三更打”;民歌《歎五更》中“一呀一更裏,月牙正偏西呀……”這說明古代我國人民不是用小時、分、秒來計時,而另有計時單位,這就是時辰與五更。時辰古代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稱為一個時辰,共是十二個時辰,十二時辰用天幹地支十二個代號表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辰簡稱子時或子牌,相當於今23點到第二天1點鍾。餘類推。古代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兩個小時,古人又把一個時辰分為時初和時正兩部分。時初4刻、時正4刻。這樣一個時辰8刻,一晝夜就是96刻了。清代的皇家對時間的規定更為詳細。《大清會典》中寫道:“凡候時,皆準以晝夜。周日十二時。時八刻。刻十五分。分六十秒,……合晝夜皆九十六刻。析之為一千四百四十分。又析之為八萬六千四百秒。”這樣一來,1刻為15分,8刻就是120分,也就是兩小時,這完全和今天的24小時製相同了。五更五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因為夜有長有短,所以,作為夜間的計時單位,也就隨之而變化了。但無論怎樣變,作為夜半的三更天,永遠是五更的中段,也就是俗話說的“子夜”、“三更半夜”,相當於夜23點至明晨1點。而“初更”正是“月芽兒正偏西”、“五更”天也就是拂曉時分,也就是俗話說的“雞鳴五更”。更鼓樓古代使用漏刻這樣的計時器來計時,一直使用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刻漏又稱銅壺滴漏,是利用一定容積銅壺內的水漏出的量來計時的。因為漏壺較為笨重和複雜,要設置專門的更鼓樓來陳置和使用,隻是宮廷和官府才有。北京故宮的神武門就是紫禁城中的更鼓樓,黃昏後鍾樓鳴鍾108聲然後起更。開始了五更中的初更,這時就按更敲鍾,按點敲鼓。民間的鍾鼓樓是很多的。現在一些城市還有鼓樓是曆史的遺跡,走街串巷的更夫就根據更鼓樓上指示的時間,完成其打更報時的任務,每一更又分為四點,即約半小時一點,更夫打一下鑼表一更,敲二下梆子表示二點,就是一更二點。雖然更夫的職業低賤,戲劇中也總以小醜的嘴臉出現,但是如果遇上一個不負責任的打更人,亂打一通,那將使靜悄悄的夜發生多少混亂現象和笑話,是可想而知的。